Part6: 名声,伟大作品的副产品

Part6: 名声,伟大作品的副产品

名声是短暂荣誉的不朽兄弟,真正的名声源于非凡的成就,分为行动和作品。行动的影响短暂,而作品则能历久弥新。获得名声的难度大,但一旦获得,名声通常不会消失。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的品质,而非他人的看法。

作者

开纳路编辑部

开纳路编辑部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6日

2025年7月6日

第五部分——关于名声

在“别人眼中的我们”这一部分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名声;现在,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

名声和荣誉就像一对双胞胎,正如神话中的卡斯托尔(Castor)和波吕克斯(Pollux),一个属于凡人,另一个则超越凡尘。名声是短暂荣誉的不朽兄弟。当然,这里所指的是最高层次的名声,即真正的名声;因为名声有很多种,有些名声可能只持续一天。荣誉涉及的是在相似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展现的品质,而名声则涉及那些无法要求他人展现的品质。荣誉是每个人都有权赋予自己的,而名声则必须由他人认可。人们对我们的了解有多深,我们的荣誉就有多远;而名声则是先声夺人,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会让人知晓我们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荣誉,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赢得名声,因为只有通过非凡的成就才能获得名声。

这些成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行动,另一种是作品。在行动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伟大的心;而在作品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伟大的头脑。这两条道路各有利弊,主要区别在于行动是稍纵即逝的,而作品则能历久弥新。行动的影响,即使再高尚,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而天才的作品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珍贵。行动留下的只是记忆,这种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甚至面目全非,最终可能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其记录下来,以化石的形式留给后人。而作品本身是不朽的,一旦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就可能永远流传。关于亚历山大大帝,我们仅知道他的名字和一些历史记录;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和贺拉斯(Horace)依然“活着”,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在影响世界,就像他们生前一样。《吠陀》(《Vedas》)和《奥义书》(《Upanishads》)也依然与我们同在,而所有同时代的行动却早已无迹可寻。

伟大行动的名声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通常一开始就会像一声巨响,甚至能震撼整个欧洲;而伟大作品的名声则是慢慢积累的,起初声音微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越来越响亮,直到一百年后,甚至更久,才完全展现它的力量。然而,一旦达到顶峰,它就会长久地留存,因为作品可以流传几千年。而伟大行动则不同,当最初的轰动结束后,它的声音会逐渐减弱,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少;最终,它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个模糊的痕迹。

行动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们的发生往往依赖于偶然性,因此,其声誉不仅取决于内在价值,还取决于那些让其显得重要和光彩的偶然因素。此外,如果行动纯属个人行为,比如战场上的表现,其声誉则依赖于少数目击者的证词;而这些证人并不总是在场,即使在场,也未必能做到公正或客观。不过,行动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们具有实用性,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和评判,从而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只要事实被准确报道,正义通常能立即得到伸张;除非行动背后的动机一开始没有被正确理解。因为,任何行动都不能脱离其动机而被真正理解。

作品则完全不同。作品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完全取决于作者;只要作者存在,作品就会一直留存。然而,正确评判作品并不容易,作品的品格越高,评判的难度就越大;往往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作品,也缺乏公正、诚实的评论家。不过,作品的名声并不依赖于单一评判者,它们可以向更多评判者发出呼吁。正如我之前所说,行动只能通过记忆和传统流传下来,而作品本身则是以原始形式流传,除非部分内容已经遗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篡改事实的空间;任何可能影响作品最初评判的偏见,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然而,真正有能力评判作品的人往往需要时间才能出现——杰出的评论家会对杰出的作品进行评判,并相继给出他们的重要裁决。这些评价共同形成了一种完全公正的评判;尽管有些评价可能需要数百年才能确立,但时间的流逝也无法改变这种评判。这就是伟大作品声誉的稳固性和必然性。

作家能否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成名的曙光,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偶然性;作品的水平越高、意义越重大,他们成名的可能性就越小。塞内加(Seneca)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名声就像身体投下的影子,有时在前,有时在后。他接着补充道,尽管同时代人的嫉妒可能表现为普遍的沉默,但最终总会有人做出公正、不带敌意或偏袒的评判。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即使在塞内加的时代,也有些人懂得通过恶意忽视优秀作品来压制它们,或者故意向公众隐瞒好作品,以此偏袒劣质作品:这种手段在我们这个时代同样盛行,被称为“嫉妒的沉默阴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种策略都屡见不鲜。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名声持续得越久,它来得就越晚;因为所有真正优秀的东西都需要时间来成长。流芳百世的名声就像橡树,生长得非常缓慢;短暂的名声则像一年生的植物,很快就会枯萎;而虚假的名声就像真菌,一夜之间冒出来,但很快就会消失无踪。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越是为后代——也就是为全人类——而创作,他就越容易被同时代的人所忽视。他的作品并不是为同时代的人而写,而是为全人类而写,因此作品中缺乏他们熟悉的本地特色,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由于这种陌生感,他的成就往往得不到认可。

人们更容易欣赏那些服务于自己时代环境的人,或者迎合当下潮流的人——他们与时代共存,也与时代一同消逝。

艺术和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通常一开始并不被认可,而是默默无闻,直到它们引起高水平智慧者的注意。在这些人的影响下,这些成就逐渐被推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并凭借由此获得的权威性,长久地保持在这个位置上。

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归根结底,一个人只有对那些与自己性质相同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沉闷的人喜欢沉闷的东西,普通的人喜欢普通的东西;思想混乱的人会被混乱的思想吸引;愚蠢的人则会吸引没有头脑的人;而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会喜欢他自己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的特点与他自己完全一致。这是一个古老的真理,就像传说中的埃皮卡莫斯所说的那样:

“这并不奇怪,因为事情本来就是如此。

他们喜欢自己,也认为自己很好。

因为这是天生的,就像狗喜欢狗一样。

对牛来说,牛就是最美的存在。

对驴来说,驴就是最美的存在,正如我们所见。”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人们自我欣赏,觉得自己很好,我们不必感到奇怪;因为对狗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就是狗;对牛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就是牛;对驴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就是驴;对母猪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就是母猪。

即使是最强壮的手臂,也无法让轻如羽毛的物体获得动力;因为它不仅不会快速前进,也无法有效击中目标,反而会很快坠落,因为它耗尽了仅有的能量,自身也没有足够的质量来支撑运动。同样,伟大而崇高的思想,甚至天才的作品,如果只有渺小、软弱和扭曲的头脑来欣赏,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古今中外的智者都曾为此感到遗憾。例如,西拉之子耶稣曾说过,向愚人讲故事就像对沉睡的人说话:当他讲完后,愚人会问:“这是什么意思?”哈姆雷特也说:“愚人的耳朵里装满了废话。”歌德同样认为,愚钝的耳朵只会嘲笑最智慧的话语。

最美好的话语也会被嘲笑。 如果听者带着偏见。

我们不必因为人们的愚蠢而灰心,因为如果你把石头扔进沼泽里,是看不到任何涟漪的。

如果你不努力,一切都会停滞不前。

振作起来!

沼泽中的石头不会激起涟漪。

利希滕贝格曾问道:当一个脑袋和一本书相撞时,如果发出空洞的声音,那一定是书吗?在另一处,他还说:这样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一头驴照进去,你就别指望使徒会照出来。我们应该记住老盖勒特那句感人的话:最好的天赋却只有最少的人欣赏,大多数人把坏的当成好的——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普遍现象,就像一场无药可救的瘟疫。唯一能做的,尽管非常困难,就是让愚者变得聪明;但他们永远无法变聪明。他们永远不懂生命的价值;他们用眼睛看,却从不用心去看,他们赞美琐碎的事物,因为美好的事物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

他们永远不懂事物的真正价值。

他们闭上了眼睛,却没有打开心智。

他们永远赞美微不足道的东西。

因为他们从未真正认识过美好的事物。

除了歌德所说的无法认识和欣赏美好事物的智力缺陷外,还必须加上一种普遍存在的因素——人类的道德卑劣,在这里表现为嫉妒。一个人获得的新名声会让他再次凌驾于他人之上,而这些人的地位则相应降低。所有显著的成就都是以那些没有成就的人为代价取得的;或者,正如歌德在《西东诗集》(《 Westöstlicher Divan》)中所说,赞美他人就是贬低自己。

如果我们赞美他人,就相当于贬低了自己。

由此可见,无论卓越以何种形式出现,平庸——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命运——都会联合起来抵制它,甚至试图压制它。这个联盟的口号是“打倒卓越”。不仅如此,那些已经有所成就并享有一定声誉的人,也不愿看到新的名声出现,因为它的成功可能会掩盖他们的光芒。因此,歌德说,如果我们的生活要依赖他人的青睐,那我们根本无法生存;人们为了彰显自己的重要性,往往会无视我们的存在。

如果我曾犹豫是否要成为自己,

直到他们给了我生命,

我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正如你们所理解的那样,

当你们看到他们的行为举止时,

那些为了显得重要的人,

他们宁愿否定我的存在。

相比之下,荣誉通常会得到公平的评价,不会受到嫉妒的干扰;而且,在证据确凿之前,每个人都默认拥有荣誉。然而,名声却必须在嫉妒中争取,而授予名声的法庭从一开始就由对申请者怀有偏见的法官组成。荣誉是我们可以并愿意与每个人分享的东西;而名声则会随着越来越多人获得它而变得更加稀缺和难以企及。此外,一部作品成名的难度与可能阅读它的人数成反比;因此,学术作品的作者比娱乐作品的作者更难成名。最难的是哲学著作,因为它们的目标较为抽象,从实用角度看也缺乏直接价值;它们主要吸引的是那些也在研究相同问题的人。

由此可见,正如我之前所说,赢得名声的难度意味着,那些并非出于热爱或兴趣,而是受野心驱使去努力的人,很少甚至从未为人类留下不朽的作品。追求真实与美好的人,必须远离错误,并敢于挑战大众的观点,甚至鄙视它和那些误导者。因此,正如奥索里乌斯(Orosius)在《论荣誉》(《 Osorius de Gloria》)中特别强调的那样,名声会避开那些追逐它的人,却会青睐那些回避它的人;因为前者迎合了时代的品味,而后者则与之背道而驰。

然而,名声虽然难以获得,但一旦获得,却很容易保持。这一点与荣誉截然相反,因为荣誉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它的重点不在于赢得,而在于不失去。但难点也在于此!因为只要一个不值得的行为,荣誉就会永远消失。而名声,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获得名声的行为或作品是永恒的;名声会一直附着在它的作者身上,即使他再也没有做出值得重新获得名声的事情。如果名声消失了,或者逐渐褪色,那就说明它本身是虚假的,是建立在过高评价一个人成就的基础上的;更不用说像黑格尔那种名声了,利希滕贝格曾形容它是一群崇拜他的学生吹响的号角——空洞头脑的回声;当后人看到那些怪诞的文字建筑,看到鸟儿早已飞走的精美巢穴时,会心一笑;当后人敲开这座陈腐的传统结构的大门时,会发现里面空空如也!甚至连一丝思想的痕迹都没有,根本无法吸引路人的注意。

事实上,名声只是一个人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它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因此只有间接的价值;因为当其他人变得和这个名人一样时,名声就会消失。真正的价值是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的东西,这里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直接的东西。拥有一颗伟大的心或一个伟大的头脑,而不仅仅是它的名声,才是真正值得的,也才能真正带来幸福。人们应该推崇的不是名声本身,而是那些值得被推崇的东西。这才是根本,而名声只是一种附带现象,主要作为一种外在的标志,用来验证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像光只有在遇到能反射它的物体时才会显现一样,才华也只有在名声远扬时才会被认可。但名声并不是优点的必然标志;因为你可以有名声而没有优点,或者有优点而没有名声。正如莱辛(Lessing)所说,有些人获得了名声,而另一些人则配得上名声。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他人的看法,那么他的生活将是悲惨的;同样,如果一个英雄或天才的价值仅仅在于名声,也就是世人的掌声,那么他的生活同样会是悲惨的。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存在,因此,首先要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存在;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的生活方式主要与自己相关,而不是其他人;因此,如果他在自己眼中没有价值,那么他在其他方面也不可能有什么价值。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次要的、间接的,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最终对他的影响也非常有限。此外,过分在意别人的想法只会让人陷入虚幻的幸福,而不是真正的幸福。

在普世名声的殿堂里,住着形形色色的人:将军、大臣、江湖术士、

第五部分——关于名声

在“别人眼中的我们”这一部分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名声;现在,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

名声和荣誉就像一对双胞胎,正如神话中的卡斯托尔(Castor)和波吕克斯(Pollux),一个属于凡人,另一个则超越凡尘。名声是短暂荣誉的不朽兄弟。当然,这里所指的是最高层次的名声,即真正的名声;因为名声有很多种,有些名声可能只持续一天。荣誉涉及的是在相似情况下每个人都可能展现的品质,而名声则涉及那些无法要求他人展现的品质。荣誉是每个人都有权赋予自己的,而名声则必须由他人认可。人们对我们的了解有多深,我们的荣誉就有多远;而名声则是先声夺人,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会让人知晓我们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荣誉,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赢得名声,因为只有通过非凡的成就才能获得名声。

这些成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行动,另一种是作品。在行动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伟大的心;而在作品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伟大的头脑。这两条道路各有利弊,主要区别在于行动是稍纵即逝的,而作品则能历久弥新。行动的影响,即使再高尚,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而天才的作品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珍贵。行动留下的只是记忆,这种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甚至面目全非,最终可能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其记录下来,以化石的形式留给后人。而作品本身是不朽的,一旦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就可能永远流传。关于亚历山大大帝,我们仅知道他的名字和一些历史记录;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和贺拉斯(Horace)依然“活着”,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在影响世界,就像他们生前一样。《吠陀》(《Vedas》)和《奥义书》(《Upanishads》)也依然与我们同在,而所有同时代的行动却早已无迹可寻。

伟大行动的名声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通常一开始就会像一声巨响,甚至能震撼整个欧洲;而伟大作品的名声则是慢慢积累的,起初声音微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越来越响亮,直到一百年后,甚至更久,才完全展现它的力量。然而,一旦达到顶峰,它就会长久地留存,因为作品可以流传几千年。而伟大行动则不同,当最初的轰动结束后,它的声音会逐渐减弱,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少;最终,它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个模糊的痕迹。

行动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们的发生往往依赖于偶然性,因此,其声誉不仅取决于内在价值,还取决于那些让其显得重要和光彩的偶然因素。此外,如果行动纯属个人行为,比如战场上的表现,其声誉则依赖于少数目击者的证词;而这些证人并不总是在场,即使在场,也未必能做到公正或客观。不过,行动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们具有实用性,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和评判,从而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只要事实被准确报道,正义通常能立即得到伸张;除非行动背后的动机一开始没有被正确理解。因为,任何行动都不能脱离其动机而被真正理解。

作品则完全不同。作品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完全取决于作者;只要作者存在,作品就会一直留存。然而,正确评判作品并不容易,作品的品格越高,评判的难度就越大;往往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作品,也缺乏公正、诚实的评论家。不过,作品的名声并不依赖于单一评判者,它们可以向更多评判者发出呼吁。正如我之前所说,行动只能通过记忆和传统流传下来,而作品本身则是以原始形式流传,除非部分内容已经遗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篡改事实的空间;任何可能影响作品最初评判的偏见,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然而,真正有能力评判作品的人往往需要时间才能出现——杰出的评论家会对杰出的作品进行评判,并相继给出他们的重要裁决。这些评价共同形成了一种完全公正的评判;尽管有些评价可能需要数百年才能确立,但时间的流逝也无法改变这种评判。这就是伟大作品声誉的稳固性和必然性。

作家能否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成名的曙光,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偶然性;作品的水平越高、意义越重大,他们成名的可能性就越小。塞内加(Seneca)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名声就像身体投下的影子,有时在前,有时在后。他接着补充道,尽管同时代人的嫉妒可能表现为普遍的沉默,但最终总会有人做出公正、不带敌意或偏袒的评判。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即使在塞内加的时代,也有些人懂得通过恶意忽视优秀作品来压制它们,或者故意向公众隐瞒好作品,以此偏袒劣质作品:这种手段在我们这个时代同样盛行,被称为“嫉妒的沉默阴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种策略都屡见不鲜。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名声持续得越久,它来得就越晚;因为所有真正优秀的东西都需要时间来成长。流芳百世的名声就像橡树,生长得非常缓慢;短暂的名声则像一年生的植物,很快就会枯萎;而虚假的名声就像真菌,一夜之间冒出来,但很快就会消失无踪。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越是为后代——也就是为全人类——而创作,他就越容易被同时代的人所忽视。他的作品并不是为同时代的人而写,而是为全人类而写,因此作品中缺乏他们熟悉的本地特色,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由于这种陌生感,他的成就往往得不到认可。

人们更容易欣赏那些服务于自己时代环境的人,或者迎合当下潮流的人——他们与时代共存,也与时代一同消逝。

艺术和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通常一开始并不被认可,而是默默无闻,直到它们引起高水平智慧者的注意。在这些人的影响下,这些成就逐渐被推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并凭借由此获得的权威性,长久地保持在这个位置上。

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归根结底,一个人只有对那些与自己性质相同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沉闷的人喜欢沉闷的东西,普通的人喜欢普通的东西;思想混乱的人会被混乱的思想吸引;愚蠢的人则会吸引没有头脑的人;而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会喜欢他自己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的特点与他自己完全一致。这是一个古老的真理,就像传说中的埃皮卡莫斯所说的那样:

“这并不奇怪,因为事情本来就是如此。

他们喜欢自己,也认为自己很好。

因为这是天生的,就像狗喜欢狗一样。

对牛来说,牛就是最美的存在。

对驴来说,驴就是最美的存在,正如我们所见。”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人们自我欣赏,觉得自己很好,我们不必感到奇怪;因为对狗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就是狗;对牛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就是牛;对驴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就是驴;对母猪来说,世界上最好的就是母猪。

即使是最强壮的手臂,也无法让轻如羽毛的物体获得动力;因为它不仅不会快速前进,也无法有效击中目标,反而会很快坠落,因为它耗尽了仅有的能量,自身也没有足够的质量来支撑运动。同样,伟大而崇高的思想,甚至天才的作品,如果只有渺小、软弱和扭曲的头脑来欣赏,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古今中外的智者都曾为此感到遗憾。例如,西拉之子耶稣曾说过,向愚人讲故事就像对沉睡的人说话:当他讲完后,愚人会问:“这是什么意思?”哈姆雷特也说:“愚人的耳朵里装满了废话。”歌德同样认为,愚钝的耳朵只会嘲笑最智慧的话语。

最美好的话语也会被嘲笑。 如果听者带着偏见。

我们不必因为人们的愚蠢而灰心,因为如果你把石头扔进沼泽里,是看不到任何涟漪的。

如果你不努力,一切都会停滞不前。

振作起来!

沼泽中的石头不会激起涟漪。

利希滕贝格曾问道:当一个脑袋和一本书相撞时,如果发出空洞的声音,那一定是书吗?在另一处,他还说:这样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一头驴照进去,你就别指望使徒会照出来。我们应该记住老盖勒特那句感人的话:最好的天赋却只有最少的人欣赏,大多数人把坏的当成好的——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普遍现象,就像一场无药可救的瘟疫。唯一能做的,尽管非常困难,就是让愚者变得聪明;但他们永远无法变聪明。他们永远不懂生命的价值;他们用眼睛看,却从不用心去看,他们赞美琐碎的事物,因为美好的事物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

他们永远不懂事物的真正价值。

他们闭上了眼睛,却没有打开心智。

他们永远赞美微不足道的东西。

因为他们从未真正认识过美好的事物。

除了歌德所说的无法认识和欣赏美好事物的智力缺陷外,还必须加上一种普遍存在的因素——人类的道德卑劣,在这里表现为嫉妒。一个人获得的新名声会让他再次凌驾于他人之上,而这些人的地位则相应降低。所有显著的成就都是以那些没有成就的人为代价取得的;或者,正如歌德在《西东诗集》(《 Westöstlicher Divan》)中所说,赞美他人就是贬低自己。

如果我们赞美他人,就相当于贬低了自己。

由此可见,无论卓越以何种形式出现,平庸——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命运——都会联合起来抵制它,甚至试图压制它。这个联盟的口号是“打倒卓越”。不仅如此,那些已经有所成就并享有一定声誉的人,也不愿看到新的名声出现,因为它的成功可能会掩盖他们的光芒。因此,歌德说,如果我们的生活要依赖他人的青睐,那我们根本无法生存;人们为了彰显自己的重要性,往往会无视我们的存在。

如果我曾犹豫是否要成为自己,

直到他们给了我生命,

我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正如你们所理解的那样,

当你们看到他们的行为举止时,

那些为了显得重要的人,

他们宁愿否定我的存在。

相比之下,荣誉通常会得到公平的评价,不会受到嫉妒的干扰;而且,在证据确凿之前,每个人都默认拥有荣誉。然而,名声却必须在嫉妒中争取,而授予名声的法庭从一开始就由对申请者怀有偏见的法官组成。荣誉是我们可以并愿意与每个人分享的东西;而名声则会随着越来越多人获得它而变得更加稀缺和难以企及。此外,一部作品成名的难度与可能阅读它的人数成反比;因此,学术作品的作者比娱乐作品的作者更难成名。最难的是哲学著作,因为它们的目标较为抽象,从实用角度看也缺乏直接价值;它们主要吸引的是那些也在研究相同问题的人。

由此可见,正如我之前所说,赢得名声的难度意味着,那些并非出于热爱或兴趣,而是受野心驱使去努力的人,很少甚至从未为人类留下不朽的作品。追求真实与美好的人,必须远离错误,并敢于挑战大众的观点,甚至鄙视它和那些误导者。因此,正如奥索里乌斯(Orosius)在《论荣誉》(《 Osorius de Gloria》)中特别强调的那样,名声会避开那些追逐它的人,却会青睐那些回避它的人;因为前者迎合了时代的品味,而后者则与之背道而驰。

然而,名声虽然难以获得,但一旦获得,却很容易保持。这一点与荣誉截然相反,因为荣誉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它的重点不在于赢得,而在于不失去。但难点也在于此!因为只要一个不值得的行为,荣誉就会永远消失。而名声,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为获得名声的行为或作品是永恒的;名声会一直附着在它的作者身上,即使他再也没有做出值得重新获得名声的事情。如果名声消失了,或者逐渐褪色,那就说明它本身是虚假的,是建立在过高评价一个人成就的基础上的;更不用说像黑格尔那种名声了,利希滕贝格曾形容它是一群崇拜他的学生吹响的号角——空洞头脑的回声;当后人看到那些怪诞的文字建筑,看到鸟儿早已飞走的精美巢穴时,会心一笑;当后人敲开这座陈腐的传统结构的大门时,会发现里面空空如也!甚至连一丝思想的痕迹都没有,根本无法吸引路人的注意。

事实上,名声只是一个人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它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因此只有间接的价值;因为当其他人变得和这个名人一样时,名声就会消失。真正的价值是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的东西,这里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直接的东西。拥有一颗伟大的心或一个伟大的头脑,而不仅仅是它的名声,才是真正值得的,也才能真正带来幸福。人们应该推崇的不是名声本身,而是那些值得被推崇的东西。这才是根本,而名声只是一种附带现象,主要作为一种外在的标志,用来验证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像光只有在遇到能反射它的物体时才会显现一样,才华也只有在名声远扬时才会被认可。但名声并不是优点的必然标志;因为你可以有名声而没有优点,或者有优点而没有名声。正如莱辛(Lessing)所说,有些人获得了名声,而另一些人则配得上名声。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他人的看法,那么他的生活将是悲惨的;同样,如果一个英雄或天才的价值仅仅在于名声,也就是世人的掌声,那么他的生活同样会是悲惨的。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存在,因此,首先要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存在;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的生活方式主要与自己相关,而不是其他人;因此,如果他在自己眼中没有价值,那么他在其他方面也不可能有什么价值。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次要的、间接的,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最终对他的影响也非常有限。此外,过分在意别人的想法只会让人陷入虚幻的幸福,而不是真正的幸福。

在普世名声的殿堂里,住着形形色色的人:将军、大臣、江湖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