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 地位,或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3
Part4: 地位,或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3
人们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心理会影响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源于自我价值,而非外界评价。过分追求荣誉和地位只会导致痛苦,理性看待他人意见是提升幸福感的关键。骄傲与虚荣的区别在于,骄傲是内心的自我认可,而虚荣则依赖外部的认可。
作者
开纳路编辑部
开纳路编辑部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3日
2025年7月3日
人性中的弱点:过度在意他人评价
人类天性中有一个普遍的弱点,那就是我们总是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仔细想想,其实别人的看法并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然而,奇怪的是,当听到别人夸奖自己时,大家都会感到特别高兴。就像抚摸一只猫时,它会舒服地呼噜叫一样,赞美一个人时,他的脸上也会不自觉地露出开心的表情。即使那些赞美明显是虚假的,只要是他引以为傲的事情,他也会欣然接受。相反,无论是贬低、轻视还是忽视,只要他觉得自己被看轻,就会感到愤怒,甚至深深的痛苦。这一点实在令人惊讶。
如果荣誉感是建立在这种人性特点之上的话,它或许能成为道德的替代品,给许多人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谈到幸福本身,尤其是心灵的平静和独立,这种荣誉感却常常带来不安和危害,而非益处。因此,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最好能控制这种弱点,理性权衡各种好处的价值,尽量克制对他人意见的过度敏感——无论是那些让我们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赞美,还是让我们感到痛苦的贬低。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触动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如果不加以控制,一个人就会沦为他人喜好的奴隶:
Sic leve, sic parvum est, animum quod laudis avarum Subruit ac reficit.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比较一个人自身的价值与他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这将极大地促进我们的幸福感。一个人自身的价值包括他存在的一切,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人格和财产方面的优点,这些都体现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中。另一方面,我们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则取决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我们的意识;也就是说,这取决于我们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和由此引发的看法。然而,这种价值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直接存在的,它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我们,比如当别人根据他们的看法来对待我们时。即便如此,这种影响也只有在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时候才真正有意义。除此之外,别人脑海中想的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其实并无太大关系。当我们意识到大多数人的思想是多么肤浅、想法是多么狭隘、情感是多么卑劣、观点是多么扭曲,以及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多么容易犯错时;当我们从经验中得知,当一个人不必担心被同伴听到,或者认为他的话不会被传出去时,他对同伴的评价会多么低劣时,我们就会对这些评价真正漠不关心。如果我们看到,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被一群无知的人轻视,我们就会明白,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就是过分高估了他们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在身体健康、独立自由等前两类幸福中找不到快乐,而只能从第三类幸福——也就是他人对他的看法中寻求满足,那么他的处境就非常糟糕了。因为,归根结底,我们幸福的基础在于我们的身体,而健康是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独立自主和无忧无虑的能力。无论我们多么重视荣誉、地位、名声和排场,这些都无法与健康、独立等本质的幸福因素相提并论。如果有必要,任何人都不会犹豫放弃后者来换取前者。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认识到一个简单的真理,我们的幸福感会大大增加:每个人的真正存在在于他自身,而不是别人的看法中。因此,我们个人生活的实际条件——健康、性格、能力、收入、伴侣、孩子、朋友、家庭——对我们的幸福来说,远比别人对我们的看法重要得多。否则,我们就会活得很痛苦。如果有人说“荣誉比生命更重要”,其实他们是在暗示,与别人的看法相比,自己的存在和幸福毫无价值。当然,这可能只是对“名声是我们在社会中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这一现实的一种夸张表达,但这一点我稍后会再谈。当我们看到,人们一生拼尽全力、历经千辛万苦所追求的东西,最终不过是为了提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我们看到,不仅是职位、头衔、勋章,甚至财富、知识和艺术,人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也不过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尊重——这难道不是人类愚蠢程度的一个可悲证明吗?过分看重别人的看法是一种普遍的错误,这种错误可能源于人性本身,也可能是文明和社会制度的结果。但无论其根源是什么,它对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产生了过度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我们的幸福。我们可以追溯到维吉尼乌斯为了名誉而将匕首刺入女儿心脏的极端行为,或许多人为了死后的荣耀而牺牲平静、财富、健康甚至生命。毫无疑问,这种情感是那些掌控或引导他人的人手中的便利工具。因此,我们发现,在每一种“教育人类”的计划中,维护和强化荣誉感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这对人类幸福的影响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而幸福正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主题。我们更应该劝诫人们,不要过分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然而,日常经验表明,这正是人们执迷不悟的错误:大多数人最看重的恰恰是别人的看法,他们更关心这一点,而不是自己内心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他们颠倒了自然的顺序——把别人的看法当作真实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意识当作虚幻的东西;将次要的东西当作主要的,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比真实的自己更重要。通过试图从那些并不真正直接存在的事物中获取直接的结果,他们陷入了一种被称为“虚荣”的愚蠢行为——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实质或内在价值的东西再合适不过了。就像守财奴一样,这些人为了追求手段而忘记了目的。
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看法过于在意,花费了太多精力去迎合,但这样做根本达不到我们期望的合理结果。因此,这种对他人态度的关注可以被视为一种普遍的“心病”,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别人会怎么评价;生活中几乎一半的麻烦和烦恼,都源于我们对他人看法的焦虑。这种焦虑是自负感的根源,而自负感又常常让人感到羞愧,因为它表现得过于敏感和病态。我们的虚荣、自命不凡,甚至炫耀和招摇,都是因为担心别人会怎么说。如果没有这种焦虑,现在的奢华生活至少会减少十分之一。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骄傲、荣誉感还是傲慢,归根结底,都不过是对他人评价的焦虑,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这种焦虑甚至从小就能看到;虽然它存在于人生的每个阶段,但在老年时最为明显,因为当感官享乐的能力衰退后,虚荣和骄傲就只能与贪婪一起占据主导地位。法国人或许是这种情绪的最好例证,在他们中间,这种情绪经常表现为极端的野心、可笑的民族虚荣心,甚至无耻的吹嘘。然而,他们的利益却因此受损,因为其他国家的人嘲笑他们,称他们为“伟大的民族”(La grande nation)。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对他人看法的病态且过度的重视,让我引用1846年3月31日《泰晤士报》上的一段报道。这篇报道详细描述了一个名叫托马斯·威克斯的学徒因报复心理谋杀了他的主人,最终被处决的过程。尽管这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事件,主人公的性格也极为特殊,但它却非常适合用来阐释我们的主题。这一事件生动地展现了人类本性中根深蒂固的愚蠢,并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愚蠢可以达到何种程度。报道中提到,在行刑的早晨,牧师早早前来为威克斯进行临终关怀,但威克斯除了表现出平静的态度外,对牧师的劝导毫无兴趣。他似乎只关心一件事:在围观他耻辱结局的观众面前表现得“勇敢”一些。在行刑队伍中,威克斯迅速站到了自己的位置。当他走进教堂院子时,他大声说道,声音大到足以让附近的几个人听到:“现在,就像多德博士说的那样,我很快就会知道那个伟大的秘密了。”到达刑场后,这个可怜的家伙在没有丝毫帮助的情况下走上了绞刑台。当他站到中央时,他向观众鞠了两次躬,这一举动引发了下面那群堕落人群的疯狂欢呼。
这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展示了即使一个人面对最可怕的死亡,甚至死后还有永恒等待着他,他却只在乎自己在一群围观者心中留下的印象,以及他们对他最后的看法。1846年,在法兰克福,一个名叫勒孔普的人因企图刺杀国王而被处决,他的行为也如出一辙。在审判期间,他非常恼火,因为他没有被允许穿着得体的衣服出现在上议院;而在行刑当天,他特别难过的是,他没能获准刮胡子。这种情形并不是近代才有的。马特奥·阿莱曼在他著名的浪漫小说《阿尔法拉切人的古兹曼》的序言中提到,许多执迷不悟的罪犯,本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专注于灵魂的救赎,却忽视了这一责任,反而花时间准备并背诵一段在绞刑台上发表的演讲。
我认为这些极端的例子最能说明我的观点,因为它们放大了我们人类的本性。我们所有的焦虑、担忧、烦恼、困扰,以及那些让我们心神不宁的忧虑和辛苦的努力,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都是因为在意别人会怎么评价我们。在这一点上,我们和那些可悲的罪犯一样愚蠢。嫉妒和仇恨也往往源于同样的原因。
现在,显而易见的是,幸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心灵的平静和满足。如果能把人性中那种过度的冲动减少到合理的范围,甚至降低到现在的五十分之一,那将大大提升我们的幸福感。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摆脱一根总是刺痛我们的“肉中刺”。不过,这绝非易事,因为这种冲动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的扭曲。正如塔西佗所说,就连智者也难以摆脱对名利的渴望。要遏制这种普遍存在的愚蠢行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清楚地认识到它本身就是愚蠢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人们头脑中的大多数观点都是虚假的、反常的、错误的,甚至荒谬的,因此根本不值得在意。此外,在大多数生活环境和事务中,他人的看法对我们的实际影响微乎其微。而且,这些看法通常都是负面的,以至于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对他的所有评价或说话的语气,他可能会被吓个半死。最后,我们还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荣誉本身并没有真正的直接价值,只有间接价值。如果人们能普遍改掉这种愚蠢的行为,我们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程度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这种提升在目前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人们将以更坚定、更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行为上也会减少许多尴尬和拘束。我们可以看到,隐居的生活方式对心灵的安宁有着极大的好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不必一直生活在别人的视线中,也不必时刻在意他们随意的看法;总之,我们可以回归自我。与此同时,我们还能避免许多实际的不幸,而这些不幸往往是因为我们追求虚幻的东西,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沉溺于一种恶作剧般的愚蠢而导致的。因此,我们应该比现在更关注真实的现实,更少受到干扰地享受生活。但正如希腊文所说:值得做的事却很难做。
第二部分——骄傲
我们讨论的人性中的愚蠢会滋生出三种表现:野心、虚荣和骄傲。后两者的区别在于,骄傲是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至高价值的坚定信念;而虚荣则是希望让别人也相信这一点,并且通常伴随着自己最终也能获得这种信念的隐秘愿望。骄傲源于内心,是对自我的直接赞赏;而虚荣则是希望通过外部的认可来间接获得这种赞赏。因此,虚荣的人往往话多,而骄傲的人则倾向于沉默。虚荣的人应该明白,他所渴望的他人好感,其实通过保持沉默比通过说话更容易、更确定地获得,即使他有很多精彩的话想说。因此,任何试图表现出骄傲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骄傲的人;他很快就会被迫放弃这种假装,就像放弃其他所有伪装一样。
毫无疑问,这种信念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建立在一些偶然的、传统的优势之上;但只要这种信念是真诚的,骄傲就不会因此减弱。因为骄傲源于信念,它和其他任何形式的知识一样,不是我们能随意控制的。虚荣是骄傲的最大敌人,或者说最大的障碍,因为虚荣追求的是他人的认可,希望通过外界的掌声来获得对自己价值的崇高评价;而骄傲则是基于对自己价值的已有信念。
确实,骄傲常常被人指责和鄙视,但我想,这些指责通常来自那些自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人。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厚颜无耻和愚昧无知,任何一个拥有某种优越感或优点的人,如果不想被完全忽视,最好时刻牢记自己的长处。因为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刻意忽视自己的优势,表现得和其他人一样,那么别人真的会把他当作普通人看待。这是我特别想对那些拥有真正优越感的人提出的忠告——我说的优越感是纯粹的个人品质,它不像头衔或命令那样时刻引人注目。否则,他们就会发现,熟能生巧,或者像罗马人常说的那样,“猪也能教雅典娜”(sus Minervam)。阿拉伯有一句极好的谚语:“和奴隶开玩笑,他很快就会露出脚后跟。”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贺拉斯所说的话:“为你的成就感到骄傲(Sume superbiam Quaesitam meritis)”。
【译注:Sume superbiam quaesitam meritis是拉丁语】
——你应该大胆地享有你应得的名声。毫无疑问,当谦虚被当作一种美德时,这对那些愚蠢的人来说是件大好事;因为每个人都得像自己是个傻瓜一样说话。这实际上是一种拉低水平的行为,因为这样一来,世界看起来好像只有傻瓜存在。
最低级的骄傲是民族骄傲。如果一个人以自己的民族为荣,那说明他自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品质;否则,他就不会去依赖那些他与千千万万同胞共有的东西。一个真正有个人优点的人,会清楚地看到自己民族的不足之处,因为这些缺点会时常出现在他眼前。然而,每一个可悲的傻瓜,如果他自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东西,就会把民族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会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民族辩护,甚至不惜为民族的缺点和愚蠢开脱,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无能。举个例子,如果你用应有的轻蔑态度谈论英国民族的愚蠢和狭隘偏见,在五十个英国人里,你几乎找不到一个同意你的人;即使有一个,那也多半是个聪明人。
德国人没有民族骄傲,这正说明了他们的诚实,众所周知!而那些通过可笑的做作假装以自己国家为荣的人——比如那些“德意志兄弟”和为了误导大众而讨好他们的煽动者——才是真正的不诚实。我曾听说火药是德国人发明的,但我对此表示怀疑。利希滕贝格曾问过,为什么一个不是德国的人不会假装自己是德国人?如果他真的要假装,他也会选择假装成法国人或英国人?
无论如何,个性远比民族性重要得多,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个性都值得给予千百倍的关注。既然谈论民族性格时无法避开大量人群,你就不可能既大声赞美又保持诚实。民族性格不过是人类狭隘、固执和卑劣在各国表现形式的另一种说法。如果我们对一个国家感到厌恶,就会去赞美另一个,直到对这个国家也感到厌恶为止。每个国家都在嘲笑其他国家,而它们都嘲笑得对。
正如我所说,本章讲的是我们在世界上的“形象”,也就是别人眼中的我们。这个话题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讨论:荣誉、等级和名声。
第三部分——等级
我们先来谈谈等级,因为它在普通大众和市井小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是国家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要说明它其实并不复杂,几句话就能讲清楚。
它的价值完全是传统赋予的。说白了,它其实是一种假象,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表面上对它表示尊重。可实际上,整个事情不过是一场闹剧罢了。
人性中的弱点:过度在意他人评价
人类天性中有一个普遍的弱点,那就是我们总是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仔细想想,其实别人的看法并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然而,奇怪的是,当听到别人夸奖自己时,大家都会感到特别高兴。就像抚摸一只猫时,它会舒服地呼噜叫一样,赞美一个人时,他的脸上也会不自觉地露出开心的表情。即使那些赞美明显是虚假的,只要是他引以为傲的事情,他也会欣然接受。相反,无论是贬低、轻视还是忽视,只要他觉得自己被看轻,就会感到愤怒,甚至深深的痛苦。这一点实在令人惊讶。
如果荣誉感是建立在这种人性特点之上的话,它或许能成为道德的替代品,给许多人带来积极的影响。然而,谈到幸福本身,尤其是心灵的平静和独立,这种荣誉感却常常带来不安和危害,而非益处。因此,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最好能控制这种弱点,理性权衡各种好处的价值,尽量克制对他人意见的过度敏感——无论是那些让我们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赞美,还是让我们感到痛苦的贬低。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触动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如果不加以控制,一个人就会沦为他人喜好的奴隶:
Sic leve, sic parvum est, animum quod laudis avarum Subruit ac reficit.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比较一个人自身的价值与他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这将极大地促进我们的幸福感。一个人自身的价值包括他存在的一切,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人格和财产方面的优点,这些都体现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中。另一方面,我们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则取决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我们的意识;也就是说,这取决于我们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和由此引发的看法。然而,这种价值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直接存在的,它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我们,比如当别人根据他们的看法来对待我们时。即便如此,这种影响也只有在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时候才真正有意义。除此之外,别人脑海中想的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其实并无太大关系。当我们意识到大多数人的思想是多么肤浅、想法是多么狭隘、情感是多么卑劣、观点是多么扭曲,以及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多么容易犯错时;当我们从经验中得知,当一个人不必担心被同伴听到,或者认为他的话不会被传出去时,他对同伴的评价会多么低劣时,我们就会对这些评价真正漠不关心。如果我们看到,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被一群无知的人轻视,我们就会明白,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就是过分高估了他们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在身体健康、独立自由等前两类幸福中找不到快乐,而只能从第三类幸福——也就是他人对他的看法中寻求满足,那么他的处境就非常糟糕了。因为,归根结底,我们幸福的基础在于我们的身体,而健康是幸福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独立自主和无忧无虑的能力。无论我们多么重视荣誉、地位、名声和排场,这些都无法与健康、独立等本质的幸福因素相提并论。如果有必要,任何人都不会犹豫放弃后者来换取前者。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认识到一个简单的真理,我们的幸福感会大大增加:每个人的真正存在在于他自身,而不是别人的看法中。因此,我们个人生活的实际条件——健康、性格、能力、收入、伴侣、孩子、朋友、家庭——对我们的幸福来说,远比别人对我们的看法重要得多。否则,我们就会活得很痛苦。如果有人说“荣誉比生命更重要”,其实他们是在暗示,与别人的看法相比,自己的存在和幸福毫无价值。当然,这可能只是对“名声是我们在社会中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这一现实的一种夸张表达,但这一点我稍后会再谈。当我们看到,人们一生拼尽全力、历经千辛万苦所追求的东西,最终不过是为了提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我们看到,不仅是职位、头衔、勋章,甚至财富、知识和艺术,人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也不过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尊重——这难道不是人类愚蠢程度的一个可悲证明吗?过分看重别人的看法是一种普遍的错误,这种错误可能源于人性本身,也可能是文明和社会制度的结果。但无论其根源是什么,它对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产生了过度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我们的幸福。我们可以追溯到维吉尼乌斯为了名誉而将匕首刺入女儿心脏的极端行为,或许多人为了死后的荣耀而牺牲平静、财富、健康甚至生命。毫无疑问,这种情感是那些掌控或引导他人的人手中的便利工具。因此,我们发现,在每一种“教育人类”的计划中,维护和强化荣誉感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这对人类幸福的影响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而幸福正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主题。我们更应该劝诫人们,不要过分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然而,日常经验表明,这正是人们执迷不悟的错误:大多数人最看重的恰恰是别人的看法,他们更关心这一点,而不是自己内心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他们颠倒了自然的顺序——把别人的看法当作真实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意识当作虚幻的东西;将次要的东西当作主要的,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比真实的自己更重要。通过试图从那些并不真正直接存在的事物中获取直接的结果,他们陷入了一种被称为“虚荣”的愚蠢行为——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实质或内在价值的东西再合适不过了。就像守财奴一样,这些人为了追求手段而忘记了目的。
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看法过于在意,花费了太多精力去迎合,但这样做根本达不到我们期望的合理结果。因此,这种对他人态度的关注可以被视为一种普遍的“心病”,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别人会怎么评价;生活中几乎一半的麻烦和烦恼,都源于我们对他人看法的焦虑。这种焦虑是自负感的根源,而自负感又常常让人感到羞愧,因为它表现得过于敏感和病态。我们的虚荣、自命不凡,甚至炫耀和招摇,都是因为担心别人会怎么说。如果没有这种焦虑,现在的奢华生活至少会减少十分之一。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骄傲、荣誉感还是傲慢,归根结底,都不过是对他人评价的焦虑,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这种焦虑甚至从小就能看到;虽然它存在于人生的每个阶段,但在老年时最为明显,因为当感官享乐的能力衰退后,虚荣和骄傲就只能与贪婪一起占据主导地位。法国人或许是这种情绪的最好例证,在他们中间,这种情绪经常表现为极端的野心、可笑的民族虚荣心,甚至无耻的吹嘘。然而,他们的利益却因此受损,因为其他国家的人嘲笑他们,称他们为“伟大的民族”(La grande nation)。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对他人看法的病态且过度的重视,让我引用1846年3月31日《泰晤士报》上的一段报道。这篇报道详细描述了一个名叫托马斯·威克斯的学徒因报复心理谋杀了他的主人,最终被处决的过程。尽管这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事件,主人公的性格也极为特殊,但它却非常适合用来阐释我们的主题。这一事件生动地展现了人类本性中根深蒂固的愚蠢,并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愚蠢可以达到何种程度。报道中提到,在行刑的早晨,牧师早早前来为威克斯进行临终关怀,但威克斯除了表现出平静的态度外,对牧师的劝导毫无兴趣。他似乎只关心一件事:在围观他耻辱结局的观众面前表现得“勇敢”一些。在行刑队伍中,威克斯迅速站到了自己的位置。当他走进教堂院子时,他大声说道,声音大到足以让附近的几个人听到:“现在,就像多德博士说的那样,我很快就会知道那个伟大的秘密了。”到达刑场后,这个可怜的家伙在没有丝毫帮助的情况下走上了绞刑台。当他站到中央时,他向观众鞠了两次躬,这一举动引发了下面那群堕落人群的疯狂欢呼。
这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展示了即使一个人面对最可怕的死亡,甚至死后还有永恒等待着他,他却只在乎自己在一群围观者心中留下的印象,以及他们对他最后的看法。1846年,在法兰克福,一个名叫勒孔普的人因企图刺杀国王而被处决,他的行为也如出一辙。在审判期间,他非常恼火,因为他没有被允许穿着得体的衣服出现在上议院;而在行刑当天,他特别难过的是,他没能获准刮胡子。这种情形并不是近代才有的。马特奥·阿莱曼在他著名的浪漫小说《阿尔法拉切人的古兹曼》的序言中提到,许多执迷不悟的罪犯,本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专注于灵魂的救赎,却忽视了这一责任,反而花时间准备并背诵一段在绞刑台上发表的演讲。
我认为这些极端的例子最能说明我的观点,因为它们放大了我们人类的本性。我们所有的焦虑、担忧、烦恼、困扰,以及那些让我们心神不宁的忧虑和辛苦的努力,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实都是因为在意别人会怎么评价我们。在这一点上,我们和那些可悲的罪犯一样愚蠢。嫉妒和仇恨也往往源于同样的原因。
现在,显而易见的是,幸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心灵的平静和满足。如果能把人性中那种过度的冲动减少到合理的范围,甚至降低到现在的五十分之一,那将大大提升我们的幸福感。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摆脱一根总是刺痛我们的“肉中刺”。不过,这绝非易事,因为这种冲动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的扭曲。正如塔西佗所说,就连智者也难以摆脱对名利的渴望。要遏制这种普遍存在的愚蠢行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清楚地认识到它本身就是愚蠢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人们头脑中的大多数观点都是虚假的、反常的、错误的,甚至荒谬的,因此根本不值得在意。此外,在大多数生活环境和事务中,他人的看法对我们的实际影响微乎其微。而且,这些看法通常都是负面的,以至于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对他的所有评价或说话的语气,他可能会被吓个半死。最后,我们还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荣誉本身并没有真正的直接价值,只有间接价值。如果人们能普遍改掉这种愚蠢的行为,我们的精神状态和愉快程度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这种提升在目前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人们将以更坚定、更自信的姿态面对世界,行为上也会减少许多尴尬和拘束。我们可以看到,隐居的生活方式对心灵的安宁有着极大的好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不必一直生活在别人的视线中,也不必时刻在意他们随意的看法;总之,我们可以回归自我。与此同时,我们还能避免许多实际的不幸,而这些不幸往往是因为我们追求虚幻的东西,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沉溺于一种恶作剧般的愚蠢而导致的。因此,我们应该比现在更关注真实的现实,更少受到干扰地享受生活。但正如希腊文所说:值得做的事却很难做。
第二部分——骄傲
我们讨论的人性中的愚蠢会滋生出三种表现:野心、虚荣和骄傲。后两者的区别在于,骄傲是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些方面具有至高价值的坚定信念;而虚荣则是希望让别人也相信这一点,并且通常伴随着自己最终也能获得这种信念的隐秘愿望。骄傲源于内心,是对自我的直接赞赏;而虚荣则是希望通过外部的认可来间接获得这种赞赏。因此,虚荣的人往往话多,而骄傲的人则倾向于沉默。虚荣的人应该明白,他所渴望的他人好感,其实通过保持沉默比通过说话更容易、更确定地获得,即使他有很多精彩的话想说。因此,任何试图表现出骄傲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骄傲的人;他很快就会被迫放弃这种假装,就像放弃其他所有伪装一样。
毫无疑问,这种信念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建立在一些偶然的、传统的优势之上;但只要这种信念是真诚的,骄傲就不会因此减弱。因为骄傲源于信念,它和其他任何形式的知识一样,不是我们能随意控制的。虚荣是骄傲的最大敌人,或者说最大的障碍,因为虚荣追求的是他人的认可,希望通过外界的掌声来获得对自己价值的崇高评价;而骄傲则是基于对自己价值的已有信念。
确实,骄傲常常被人指责和鄙视,但我想,这些指责通常来自那些自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人。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厚颜无耻和愚昧无知,任何一个拥有某种优越感或优点的人,如果不想被完全忽视,最好时刻牢记自己的长处。因为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刻意忽视自己的优势,表现得和其他人一样,那么别人真的会把他当作普通人看待。这是我特别想对那些拥有真正优越感的人提出的忠告——我说的优越感是纯粹的个人品质,它不像头衔或命令那样时刻引人注目。否则,他们就会发现,熟能生巧,或者像罗马人常说的那样,“猪也能教雅典娜”(sus Minervam)。阿拉伯有一句极好的谚语:“和奴隶开玩笑,他很快就会露出脚后跟。”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贺拉斯所说的话:“为你的成就感到骄傲(Sume superbiam Quaesitam meritis)”。
【译注:Sume superbiam quaesitam meritis是拉丁语】
——你应该大胆地享有你应得的名声。毫无疑问,当谦虚被当作一种美德时,这对那些愚蠢的人来说是件大好事;因为每个人都得像自己是个傻瓜一样说话。这实际上是一种拉低水平的行为,因为这样一来,世界看起来好像只有傻瓜存在。
最低级的骄傲是民族骄傲。如果一个人以自己的民族为荣,那说明他自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品质;否则,他就不会去依赖那些他与千千万万同胞共有的东西。一个真正有个人优点的人,会清楚地看到自己民族的不足之处,因为这些缺点会时常出现在他眼前。然而,每一个可悲的傻瓜,如果他自己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东西,就会把民族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他会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民族辩护,甚至不惜为民族的缺点和愚蠢开脱,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无能。举个例子,如果你用应有的轻蔑态度谈论英国民族的愚蠢和狭隘偏见,在五十个英国人里,你几乎找不到一个同意你的人;即使有一个,那也多半是个聪明人。
德国人没有民族骄傲,这正说明了他们的诚实,众所周知!而那些通过可笑的做作假装以自己国家为荣的人——比如那些“德意志兄弟”和为了误导大众而讨好他们的煽动者——才是真正的不诚实。我曾听说火药是德国人发明的,但我对此表示怀疑。利希滕贝格曾问过,为什么一个不是德国的人不会假装自己是德国人?如果他真的要假装,他也会选择假装成法国人或英国人?
无论如何,个性远比民族性重要得多,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个性都值得给予千百倍的关注。既然谈论民族性格时无法避开大量人群,你就不可能既大声赞美又保持诚实。民族性格不过是人类狭隘、固执和卑劣在各国表现形式的另一种说法。如果我们对一个国家感到厌恶,就会去赞美另一个,直到对这个国家也感到厌恶为止。每个国家都在嘲笑其他国家,而它们都嘲笑得对。
正如我所说,本章讲的是我们在世界上的“形象”,也就是别人眼中的我们。这个话题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来讨论:荣誉、等级和名声。
第三部分——等级
我们先来谈谈等级,因为它在普通大众和市井小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是国家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要说明它其实并不复杂,几句话就能讲清楚。
它的价值完全是传统赋予的。说白了,它其实是一种假象,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表面上对它表示尊重。可实际上,整个事情不过是一场闹剧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