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3: 财产,或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

Part3: 财产,或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

伊壁鸠鲁将人类的欲望分为三类,强调财富的相对性和对幸福的影响。财富应被视为抵御灾祸的堡垒,而非挥霍的工具。贫穷与富有的心态差异影响人们对财富的看法和使用,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经济独立和对财富的合理管理。

作者

开纳路编辑部

作者

开纳路编辑部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2日

原文链接

https://archive.nytimes.com/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4/06/13/no-clocking-out/

Jun 3, 2025

伊壁鸠鲁将人的欲望分为三类,这位研究幸福学的智者的划分既精准又透彻。第一类是自然且必要的需求,例如衣食住行(拉丁文:victus et amictus)。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会感到痛苦,但满足它们相对容易。第二类是自然但非必需的需求,主要指某些感官享受。值得注意的是,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中并未明确伊壁鸠鲁所指的具体感官,因此我的解读比原始文献更为清晰。这类需求的满足相对困难。第三类是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需求,例如奢侈挥霍和炫富等欲望,这类需求永无止境,最难满足。

要明确财富欲望的合理限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财富带来的满足感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实际拥有的与他内心期望之间的比例。如果只用实际所得来衡量幸福,而忽略内心的期待,就像计算一个只有分子没有分母的分数,毫无意义。一个人不会因为失去从未想过拥有的东西而感到痛苦;没有这些东西,他照样快乐。而另一个人即使拥有百倍财富,只要有一件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会感到郁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野范围”——他相信自己能得到多少,就会期待多少。如果这个范围内的东西触手可及,他就会心满意足;但如果遇到阻碍,他就会感到痛苦。而超出他视野的东西,根本不会影响他的情绪。因此,富人的万贯家财不会让穷人焦虑,反之亦然。财富就像海水,越喝越渴;名声也是如此。失去财富和地位后,最初的悲痛过去,人的心态往往会恢复原状。因为一旦命运夺走了他的财产,他会立刻降低期望。然而,被迫削减需求的过程本身是最痛苦的;一旦适应,痛苦就会逐渐消失,就像愈合的旧伤。相反,当好运来临时,我们的欲望会不断膨胀,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约束它们。但这种喜悦不会持续太久——当欲望扩张到极限,快乐也就结束了。我们习惯了更高的期待,因此对满足这些期待所需的财富数量变得麻木。《奥德赛》中有一句话恰好印证了这个道理,我引用最后两行如下:

希腊文:凡人的心智变幻无常,正如人神之父每日所赐予的那样。

——人心如同天气,全凭天意。我们总想得到更多,却无力实现,于是痛苦便产生了。

仔细想想人类的需求如此繁多,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财富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受推崇,甚至被奉若神明。人们将利益视为唯一的好东西,把不能带来利益的都抛诸脑后——比如哲学,这其实很好理解。虽然人们常被指责贪财爱钱,但这种热爱其实再自然不过。因为金钱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千变万化的普罗泰斯,随时能变成人们一时想要的任何东西。其他东西只能满足一种需求:食物只在饥饿时是好东西,美酒只在能享用时有价值,药品只在生病时有用,皮袄只在寒冬时才有意义,爱情也只在年轻时最美好。这些都是相对的好(希腊语:agatha pros ti),唯有金钱是绝对的好——它既能满足具体需求,又能抽象地满足一切需求。

如果一个人拥有一笔可观的财富,他应该将其视为抵御各种可能灾祸的坚固堡垒,而不是随意挥霍、纵情享乐的通行证。那些白手起家、凭借才能积累财富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才能视为本金,而将赚取的金钱看作利息。他们从不预留部分收入作为永久资本,总是赚多少花多少。这种做法往往导致他们最终陷入贫困——当收入减少或完全断绝时,要么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已经过时(这在艺术领域尤为常见),要么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只在特定环境下才有价值,而这样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靠体力劳动谋生的人如果愿意,完全可以这样对待收入,因为他们的技能不会轻易消失,即便消失也能被同行替代。而且这类工作总是有需求的,所以有句俗话说“技在手,吃穿不愁”。但对艺术家和各类专业人士而言,情况截然不同——这正是他们能获得高薪的原因。他们本该用收入积累资本,却轻率地将收入仅视为利息,最终难免走向破产。相比之下,继承财富的人至少懂得区分资本与利息。他们大多努力保全本金,绝不轻易动用;不仅如此,他们通常还会将至少八分之一的利息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他们大多能守住家业。不过,这些关于资本和利息的论述不适用于商界,因为商人视金钱为获利工具,就像工人看待自己的工具一样。即便资本完全来自自身努力,他们也会想方设法通过运作来保值和增值。正因如此,商人阶层中富者云集。

人们通常会发现,亲身经历过贫穷的人,反而比那些只是听说过贫穷的人更不害怕贫穷,因此也更容易挥霍钱财。那些从小在优渥环境中长大的人,往往比那些突然从贫穷暴富的人更加谨慎和节俭。这似乎说明,贫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究其原因,生来富有的人把财富视为生命的必需品,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他们会像保护生命一样守护财富,因此通常养成了守规矩、谨慎和节俭的习惯。而那些出身贫寒的人则认为贫穷是理所当然的,即便偶然获得财富,也会把它当作意外之财,尽情享受甚至挥霍。因为他们知道,就算钱花光了,大不了回到从前的生活,反而少了一份牵挂。正如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中所说:

这句谚语必须得到验证:乞丐骑上马背,非把马儿跑死不可。

但必须承认,这类人往往怀有一种固执而盲目的自信。这种自信一方面来源于对命运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源于那些曾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特殊手段。这种信念不仅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更深深扎根于心底。正因如此,他们不像富家子弟那样将贫困视为无底深渊,而是自我安慰地认为:即便再次跌落谷底,也一定能东山再起。这种性格特点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出身贫寒的妻子往往比带着丰厚嫁妆的妻子更加挥霍无度。因为富家女不仅带来财富,更重要的是她们天生就具备——不,应该说是与生俱来的——守护财富的本能。如果有人对此存疑,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可以在阿里奥斯托的第一部《讽刺诗》中找到佐证。不过,约翰逊博士支持我的观点,他说:“习惯理财的富家女花钱很有分寸,而婚后首次掌握财权的穷家女却会疯狂挥霍,把钱大把大把地往外扔。”无论如何,我都要奉劝那些娶了穷姑娘的男士们:千万别把本金交给妻子打理,只给她利息就好,尤其要当心别让她染指子女的财产。

当我告诫人们要谨慎守护自己挣得或继承的财富时,绝非在谈论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人生在世,若能实现经济独立——即便仅够维持个人生计,更不用说养家——这种优势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意味着能摆脱如影随形的贫穷之苦,这种痛苦就像慢性病般折磨着人生;也意味着能从与生俱来的劳役中解放出来。唯有如此幸运之人,才配称得上生而自由,真正掌握自己的时间和命运(拉丁文:sui juris),每天清晨都能宣告:“今日由我做主”。同样道理,年薪百镑者与年薪千镑者的差距,远小于前者与一无所有者的差距。当巨额遗产落入真正配得上它的人手中——那些具备崇高精神追求,立志投身于与牟利无关的事业之人——这笔财富的价值才能臻于极致。这样的幸运儿能获得命运的双重眷顾:既能全心投入天赋事业,又能百倍回馈人类文明。他将完成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创作惠泽众生的杰作,为全人类增光添彩。同样,也有人选择用财富推动慈善,赢得同胞的敬重。但若有人坐拥财富却既不作为也不尝试,甚至不愿学习基础知识以尽绵薄之力——这样的富家子弟不过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偷窃时间的蠹虫,令人不齿的庸徒。他们注定与快乐无缘,因为免于匮乏反而将其推入痛苦的另一端:无聊成了他们的酷刑。倘若贫穷能给他们找点事做,倒算是种解脱。正因无聊难耐,他们往往挥霍无度,最终丧失本就不配享有的财富。无数人陷入贫困,正是因为当初有钱时,花钱只为缓解压迫身心的空虚感。

在政坛上取得成功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政治生涯最重要的是人脉关系,需要靠朋友和熟人的提携一步步往上爬,甚至登上最高位。在这种环境中,最好是一无所有地开始人生。如果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并非出身名门,但有些才能,那么赤贫反而对他有利。因为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总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在政界更是如此。只有真正一无所有的人,才会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才会完全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无足轻重,才能在政治机器中安分守己地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不断低头哈腰,必要时卑躬屈膝,对任何事都逆来顺受,深知功名利禄的价值,随时用最夸张的言辞吹捧当权者,把权贵的拙劣之作说成杰作。也只有他深谙乞讨之道,以至于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歌德笔下那种“深谙世故的大祭司”。

关于卑鄙

没有人抱怨:

因为这就是强权。

无论他们告诉你什么: 抱怨胸无大志是没用的,因为不管大家怎么说,这个世界终究是由这些平庸之辈掌控的。

而那些生来就衣食无忧的人,往往都很有主见。他们习惯昂首挺胸,不屑于学习那些阿谀奉承的把戏。有些人甚至自视甚高,总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殊不知这些才华在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看清那些高高在上者的真面目。当这些人想要羞辱他们时,他们宁可选择沉默以对,也不愿同流合污。但这样的处世之道显然行不通。至少,这样的人更可能认同伏尔泰那句名言:“人生不过短短两日,何必向卑鄙小人卑躬屈膝。”可惜的是,恕我直言,这世上“卑鄙小人”实在太多了。正如尤维纳利斯所说:“若贫穷盖过才华,你将寸步难行。”

“寒门才子难出头,家贫路窄——家贫路窄啊!”

比起从政或追求社会地位,这句话更适合用来形容艺术和文学道路。

我并没有把妻子儿女算作一个人的财产——相反,他们才是属于他的。如果要把朋友也算进来,这个道理就更容易理解了:一个人拥有朋友的程度,绝不会超过他被朋友拥有的程度。

希望这个改写版本符合您的要求!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请告诉我。

伊壁鸠鲁将人的欲望分为三类,这位研究幸福学的智者的划分既精准又透彻。第一类是自然且必要的需求,例如衣食住行(拉丁文:victus et amictus)。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会感到痛苦,但满足它们相对容易。第二类是自然但非必需的需求,主要指某些感官享受。值得注意的是,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中并未明确伊壁鸠鲁所指的具体感官,因此我的解读比原始文献更为清晰。这类需求的满足相对困难。第三类是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需求,例如奢侈挥霍和炫富等欲望,这类需求永无止境,最难满足。

要明确财富欲望的合理限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财富带来的满足感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实际拥有的与他内心期望之间的比例。如果只用实际所得来衡量幸福,而忽略内心的期待,就像计算一个只有分子没有分母的分数,毫无意义。一个人不会因为失去从未想过拥有的东西而感到痛苦;没有这些东西,他照样快乐。而另一个人即使拥有百倍财富,只要有一件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会感到郁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野范围”——他相信自己能得到多少,就会期待多少。如果这个范围内的东西触手可及,他就会心满意足;但如果遇到阻碍,他就会感到痛苦。而超出他视野的东西,根本不会影响他的情绪。因此,富人的万贯家财不会让穷人焦虑,反之亦然。财富就像海水,越喝越渴;名声也是如此。失去财富和地位后,最初的悲痛过去,人的心态往往会恢复原状。因为一旦命运夺走了他的财产,他会立刻降低期望。然而,被迫削减需求的过程本身是最痛苦的;一旦适应,痛苦就会逐渐消失,就像愈合的旧伤。相反,当好运来临时,我们的欲望会不断膨胀,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约束它们。但这种喜悦不会持续太久——当欲望扩张到极限,快乐也就结束了。我们习惯了更高的期待,因此对满足这些期待所需的财富数量变得麻木。《奥德赛》中有一句话恰好印证了这个道理,我引用最后两行如下:

希腊文:凡人的心智变幻无常,正如人神之父每日所赐予的那样。

——人心如同天气,全凭天意。我们总想得到更多,却无力实现,于是痛苦便产生了。

仔细想想人类的需求如此繁多,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财富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受推崇,甚至被奉若神明。人们将利益视为唯一的好东西,把不能带来利益的都抛诸脑后——比如哲学,这其实很好理解。虽然人们常被指责贪财爱钱,但这种热爱其实再自然不过。因为金钱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千变万化的普罗泰斯,随时能变成人们一时想要的任何东西。其他东西只能满足一种需求:食物只在饥饿时是好东西,美酒只在能享用时有价值,药品只在生病时有用,皮袄只在寒冬时才有意义,爱情也只在年轻时最美好。这些都是相对的好(希腊语:agatha pros ti),唯有金钱是绝对的好——它既能满足具体需求,又能抽象地满足一切需求。

如果一个人拥有一笔可观的财富,他应该将其视为抵御各种可能灾祸的坚固堡垒,而不是随意挥霍、纵情享乐的通行证。那些白手起家、凭借才能积累财富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才能视为本金,而将赚取的金钱看作利息。他们从不预留部分收入作为永久资本,总是赚多少花多少。这种做法往往导致他们最终陷入贫困——当收入减少或完全断绝时,要么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已经过时(这在艺术领域尤为常见),要么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只在特定环境下才有价值,而这样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靠体力劳动谋生的人如果愿意,完全可以这样对待收入,因为他们的技能不会轻易消失,即便消失也能被同行替代。而且这类工作总是有需求的,所以有句俗话说“技在手,吃穿不愁”。但对艺术家和各类专业人士而言,情况截然不同——这正是他们能获得高薪的原因。他们本该用收入积累资本,却轻率地将收入仅视为利息,最终难免走向破产。相比之下,继承财富的人至少懂得区分资本与利息。他们大多努力保全本金,绝不轻易动用;不仅如此,他们通常还会将至少八分之一的利息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他们大多能守住家业。不过,这些关于资本和利息的论述不适用于商界,因为商人视金钱为获利工具,就像工人看待自己的工具一样。即便资本完全来自自身努力,他们也会想方设法通过运作来保值和增值。正因如此,商人阶层中富者云集。

人们通常会发现,亲身经历过贫穷的人,反而比那些只是听说过贫穷的人更不害怕贫穷,因此也更容易挥霍钱财。那些从小在优渥环境中长大的人,往往比那些突然从贫穷暴富的人更加谨慎和节俭。这似乎说明,贫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究其原因,生来富有的人把财富视为生命的必需品,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他们会像保护生命一样守护财富,因此通常养成了守规矩、谨慎和节俭的习惯。而那些出身贫寒的人则认为贫穷是理所当然的,即便偶然获得财富,也会把它当作意外之财,尽情享受甚至挥霍。因为他们知道,就算钱花光了,大不了回到从前的生活,反而少了一份牵挂。正如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中所说:

这句谚语必须得到验证:乞丐骑上马背,非把马儿跑死不可。

但必须承认,这类人往往怀有一种固执而盲目的自信。这种自信一方面来源于对命运的信任,另一方面则源于那些曾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特殊手段。这种信念不仅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更深深扎根于心底。正因如此,他们不像富家子弟那样将贫困视为无底深渊,而是自我安慰地认为:即便再次跌落谷底,也一定能东山再起。这种性格特点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出身贫寒的妻子往往比带着丰厚嫁妆的妻子更加挥霍无度。因为富家女不仅带来财富,更重要的是她们天生就具备——不,应该说是与生俱来的——守护财富的本能。如果有人对此存疑,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可以在阿里奥斯托的第一部《讽刺诗》中找到佐证。不过,约翰逊博士支持我的观点,他说:“习惯理财的富家女花钱很有分寸,而婚后首次掌握财权的穷家女却会疯狂挥霍,把钱大把大把地往外扔。”无论如何,我都要奉劝那些娶了穷姑娘的男士们:千万别把本金交给妻子打理,只给她利息就好,尤其要当心别让她染指子女的财产。

当我告诫人们要谨慎守护自己挣得或继承的财富时,绝非在谈论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人生在世,若能实现经济独立——即便仅够维持个人生计,更不用说养家——这种优势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意味着能摆脱如影随形的贫穷之苦,这种痛苦就像慢性病般折磨着人生;也意味着能从与生俱来的劳役中解放出来。唯有如此幸运之人,才配称得上生而自由,真正掌握自己的时间和命运(拉丁文:sui juris),每天清晨都能宣告:“今日由我做主”。同样道理,年薪百镑者与年薪千镑者的差距,远小于前者与一无所有者的差距。当巨额遗产落入真正配得上它的人手中——那些具备崇高精神追求,立志投身于与牟利无关的事业之人——这笔财富的价值才能臻于极致。这样的幸运儿能获得命运的双重眷顾:既能全心投入天赋事业,又能百倍回馈人类文明。他将完成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创作惠泽众生的杰作,为全人类增光添彩。同样,也有人选择用财富推动慈善,赢得同胞的敬重。但若有人坐拥财富却既不作为也不尝试,甚至不愿学习基础知识以尽绵薄之力——这样的富家子弟不过是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偷窃时间的蠹虫,令人不齿的庸徒。他们注定与快乐无缘,因为免于匮乏反而将其推入痛苦的另一端:无聊成了他们的酷刑。倘若贫穷能给他们找点事做,倒算是种解脱。正因无聊难耐,他们往往挥霍无度,最终丧失本就不配享有的财富。无数人陷入贫困,正是因为当初有钱时,花钱只为缓解压迫身心的空虚感。

在政坛上取得成功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政治生涯最重要的是人脉关系,需要靠朋友和熟人的提携一步步往上爬,甚至登上最高位。在这种环境中,最好是一无所有地开始人生。如果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并非出身名门,但有些才能,那么赤贫反而对他有利。因为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总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在政界更是如此。只有真正一无所有的人,才会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才会完全承认自己的卑微和无足轻重,才能在政治机器中安分守己地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不断低头哈腰,必要时卑躬屈膝,对任何事都逆来顺受,深知功名利禄的价值,随时用最夸张的言辞吹捧当权者,把权贵的拙劣之作说成杰作。也只有他深谙乞讨之道,以至于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歌德笔下那种“深谙世故的大祭司”。

关于卑鄙

没有人抱怨:

因为这就是强权。

无论他们告诉你什么: 抱怨胸无大志是没用的,因为不管大家怎么说,这个世界终究是由这些平庸之辈掌控的。

而那些生来就衣食无忧的人,往往都很有主见。他们习惯昂首挺胸,不屑于学习那些阿谀奉承的把戏。有些人甚至自视甚高,总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殊不知这些才华在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人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看清那些高高在上者的真面目。当这些人想要羞辱他们时,他们宁可选择沉默以对,也不愿同流合污。但这样的处世之道显然行不通。至少,这样的人更可能认同伏尔泰那句名言:“人生不过短短两日,何必向卑鄙小人卑躬屈膝。”可惜的是,恕我直言,这世上“卑鄙小人”实在太多了。正如尤维纳利斯所说:“若贫穷盖过才华,你将寸步难行。”

“寒门才子难出头,家贫路窄——家贫路窄啊!”

比起从政或追求社会地位,这句话更适合用来形容艺术和文学道路。

我并没有把妻子儿女算作一个人的财产——相反,他们才是属于他的。如果要把朋友也算进来,这个道理就更容易理解了:一个人拥有朋友的程度,绝不会超过他被朋友拥有的程度。

希望这个改写版本符合您的要求!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请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