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 人格,或者说人是什么

Part2: 人格,或者说人是什么

幸福的关键在于内在品格而非外在财富,乐观和健康是快乐的基础。内心富足的人能够独立找到快乐,而外界的快乐往往短暂且不可靠。真正的幸福源于自我满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和乐观是追求幸福的最高目标。

作者

开纳路编辑部

开纳路编辑部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1日

2025年7月1日

论幸福的内在本质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内在品格",而非"外在财富"或"他人评价"。人格特质如同滤镜,为所有人生经历染上独特的色彩——因为任何快乐的滋味都取决于体验者本身。这一点在肉体享乐中显而易见,在精神愉悦上则更为深刻。英语中"享受自我"(enjoy oneself)这个表达就很精妙:我们不说"他在享受巴黎",而说"他在巴黎享受自我"。一个天性忧郁的人,纵使品尝琼浆玉液也只觉得苦涩。由此可见,人生的幸与不幸,关键不在于际遇,而在于我们如何感受——这种感受力是与生俱来的。简言之,人格才是幸福的直接根源。其他因素都如同隔靴搔痒,其影响或可消弭,唯独人格的影响永恒不变。正因如此,针对个人特质的嫉妒才最为刻骨,也最常被精心掩饰。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性格(或者说"本性")会持续影响每一个决定、每一次经历——它如影随形,永不消失。相比之下,其他影响都是暂时的、偶然的,甚至可能随时改变。所以,亚里士多德才会说:"财富会消失,但性格永在。"[1]


希腊语:真正稳固的是人的本性,而非钱财

[注1:出自《欧德谟伦理学》第七卷第二章第37节]


同样的道理,外界带来的不幸往往比自己酿成的苦果更容易承受。因此,真正的幸福取决于这些内在特质:高尚的品格、聪慧的头脑、乐观的性格、开朗的心态,以及健康的体魄——也就是古人说的"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才是幸福最根本的要素。与其拼命追求外在的财富和名声,不如好好培养和保持这些内在品质。

在所有这些品质中,最能直接带给我们快乐的,就是开朗乐观的好性格。这种性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一个天性开朗的人,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什么能像这种性格一样,完全弥补其他幸福的缺失。想象一个年轻人:英俊、富有、受人尊敬。想知道他是否幸福?关键要看他是否开朗乐观。我年轻时曾读到这样一句话:"常笑的人快乐,常哭的人忧愁"。这话虽然简单,却道出了最朴实的真理。快乐来临时,我们就该欣然接受,因为它永远不会来得不是时候。可我们却常常瞻前顾后,不敢拥抱快乐。快乐就像现钞,能立即兑现;而其他幸福则像支票,需要时间兑现。只有快乐能让我们当下就感到幸福——这对我们凡人来说最为珍贵。所以,保持和培养这种快乐的能力,应该成为我们追求幸福的最高目标。


毫无疑问,财富和健康最能让人保持开朗。看看那些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乡村的工人们,他们脸上常常洋溢着知足的笑容;而许多富人却总是愁眉不展。保持健康至关重要,因为开朗就是健康绽放的花朵。说到保持健康,其实很简单:避免过度放纵、控制负面情绪、不要用脑过度、坚持户外运动、洗冷水澡等。每天适量运动必不可少,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身体时刻都在运动:心脏不知疲倦地跳动;肺部持续工作;肠道不停蠕动;腺体持续分泌;就连大脑也随着心跳和呼吸在运动。如果缺乏运动,身体内部的活动和外表的不动就会产生严重失衡——就像憋着情绪不发一样难受。用拉丁谚语来说就是:"运动越快,效果越好"。


我们的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康。同样一件事,在我们身体健康时和生病时的感受完全不同。真正影响我们快乐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可以说,我们90%的快乐都来自健康。只要身体健康,什么事都能让人开心;要是身体不好,再好的事也提不起兴趣。所以人们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身体好吗",这很有道理——因为健康确实是幸福最重要的基础。为了赚钱、升职、学问、名声,甚至一时享乐而损害健康,简直是天底下最傻的事。记住:健康永远要排在第一位。


然而,健康虽然重要,但愉悦心境并非完全取决于健康。一个人可能体格强健,却仍难改忧郁本性。究其根本,在于人与生俱来的体质特征,尤其是其敏感性与生命能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异常的敏感性会导致情绪起伏不定——以忧郁为主导,间或突发难以自控的亢奋。天才往往拥有过剩的神经能量或敏感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在哲学、政治、诗歌或艺术领域卓尔不群者,似乎都带有忧郁气质。"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精妙道出了这种根植于天性的气质差异:

造物主总爱塑造些古怪人物;

有人永远眯缝着眼睛窥探,

然后大笑起来,就像鹦鹉在听吹奏乐一样;

还有人整天板着张酸醋脸,

让他们在微笑时不露出牙齿


柏拉图通过"随和之人"和"难处之人"来区分性格类型,这种区分的核心在于人们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本质上,对负面事物越敏感的人对积极体验就越迟钝,反之亦然。难处之人遇到不利情况就会烦恼忧愁,即便遇到好事也高兴不起来;而随和之人既不会为挫折过分担忧,又善于为微小成功感到欣喜。这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世间几乎不存在毫无补偿的坏事。忧郁性格遇上健康问题时,这种忧郁会特别严重,长期的不舒服会让人对生活失去兴趣。这时候,哪怕遇到一点点不开心的小事,都可能让人产生轻生的念头。


人类幸福的两大宿敌,莫过于痛苦与无聊。人生实则在这两极之间剧烈摇摆。贫贱困顿催生痛苦,富足优渥则滋生无聊。因此底层民众终其一生与匮乏搏斗,而上流社会则持续与无聊展开鏖战。内在的对立则表现为: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力与对无聊的耐受力成反比。迟钝的头脑往往伴随麻木的感官,这种性情纵使遭遇再大的苦难也难有深切体会。正是这种智力上的迟钝,造就了无数人脸上刻印的灵魂空洞——他们时刻对外界琐事保持亢奋的关注。心灵财富愈丰厚,无聊的立足之地就愈狭小。思想永不枯竭的活力!它能从自我与自然的万千现象中不断发掘新材料,随时编织新的思想经纬——这才是激活心智、永拒无聊的源泉。


不过,聪明人往往特别敏感,情绪波动大。这种性格让他们对痛苦感受更深,遇到不顺心的事更容易烦躁。这种特质从最迟钝的人到最伟大的天才,程度不同但人人都有。所以,一个人要么容易觉得痛苦,要么容易觉得无聊,很难两全。聪明人懂得量体裁衣,会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安排生活。明白人首先追求的就是清静自在,少跟人来往,过简单日子。要是碰巧特别聪明,那干脆就离群索居得了。因为自己内心越丰富,就越不需要别人。


但天平另一端的人则截然不同——他们刚摆脱生活困苦,就不惜代价地寻求消遣与社交,随便抓住遇到的第一个人就开始攀谈,最害怕的莫过于独处。因为在孤独中,每个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内在储备:衣着光鲜的愚人会因自身贫瘠的人格而痛苦不堪,而才思敏捷者却能用生动的思想让荒芜之地充满生机。塞内加说得精辟:"愚蠢本身就是一种煎熬"。通常可见,一个人热衷社交的程度,恰恰反映其心智的贫乏与庸俗。人世间的选择无非两端:要么独处,要么流俗。


最富足的土地,是那些几乎不需要进口物资的土地;同样,最幸福的人,是那些内心富足、不需要依赖外界就能活得很好的人。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源泉,其实就在自己身上。你越能靠自己找到快乐,你就越幸福。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自给自足"真是太对了。因为其他所有的快乐来源都靠不住——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世界能给人带来的快乐实在不多。到处都充满痛苦和不幸,就算你躲过了这些,无聊也会在每一个转角等着你。在这样的世界里,内心富足的人就像圣诞夜里温暖明亮的房间,而内心空虚的人就像寒冬腊月的冰天雪地。所以说,一个人最大的福气莫过于拥有非凡的天赋和丰富的个性,特别是聪明才智——这才是最幸福的命运。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19岁时对笛卡尔的评价充满智慧。她说:"笛卡尔先生是最幸福的人,他的状态令我无比羡慕。"当然,要像笛卡尔那样主宰自己的生活与幸福,外部环境必须足够有利。天生拥有智慧的人,必定会格外珍惜并善用内在的幸福源泉。为此,独立与闲暇缺一不可。为了获得独立与闲暇,智者会克制欲望,积蓄资源。因为他们不像常人那样依赖外界取乐。


为了外在的排场——显赫的地位、华丽的排场、虚浮的名声——而牺牲内心的安宁,放弃宝贵的清闲自在和独立人格,这简直是愚不可及。


亚里士多德说得好:快乐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获得,没有行动就没有快乐。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自由发挥人的最大潜能。斯托拜乌斯在解释逍遥学派哲学时也说过:"幸福就是做事充满干劲、得心应手。"其实,大自然赋予人类这些能力,本意是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可一旦困难消失,这些能力反而成了负担。人们不得不找点事做,纯粹是为了打发这些多余的能力。最受无聊折磨的,就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上流人士。今天在大城市里,我们依然能看到同样的场景:富人们在自己豪宅里待不住,因为太无聊;可出门转一圈发现更没意思,只好又灰溜溜地回来。


论幸福的内在本质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内在品格",而非"外在财富"或"他人评价"。人格特质如同滤镜,为所有人生经历染上独特的色彩——因为任何快乐的滋味都取决于体验者本身。这一点在肉体享乐中显而易见,在精神愉悦上则更为深刻。英语中"享受自我"(enjoy oneself)这个表达就很精妙:我们不说"他在享受巴黎",而说"他在巴黎享受自我"。一个天性忧郁的人,纵使品尝琼浆玉液也只觉得苦涩。由此可见,人生的幸与不幸,关键不在于际遇,而在于我们如何感受——这种感受力是与生俱来的。简言之,人格才是幸福的直接根源。其他因素都如同隔靴搔痒,其影响或可消弭,唯独人格的影响永恒不变。正因如此,针对个人特质的嫉妒才最为刻骨,也最常被精心掩饰。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性格(或者说"本性")会持续影响每一个决定、每一次经历——它如影随形,永不消失。相比之下,其他影响都是暂时的、偶然的,甚至可能随时改变。所以,亚里士多德才会说:"财富会消失,但性格永在。"[1]


希腊语:真正稳固的是人的本性,而非钱财

[注1:出自《欧德谟伦理学》第七卷第二章第37节]


同样的道理,外界带来的不幸往往比自己酿成的苦果更容易承受。因此,真正的幸福取决于这些内在特质:高尚的品格、聪慧的头脑、乐观的性格、开朗的心态,以及健康的体魄——也就是古人说的"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才是幸福最根本的要素。与其拼命追求外在的财富和名声,不如好好培养和保持这些内在品质。

在所有这些品质中,最能直接带给我们快乐的,就是开朗乐观的好性格。这种性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一个天性开朗的人,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什么能像这种性格一样,完全弥补其他幸福的缺失。想象一个年轻人:英俊、富有、受人尊敬。想知道他是否幸福?关键要看他是否开朗乐观。我年轻时曾读到这样一句话:"常笑的人快乐,常哭的人忧愁"。这话虽然简单,却道出了最朴实的真理。快乐来临时,我们就该欣然接受,因为它永远不会来得不是时候。可我们却常常瞻前顾后,不敢拥抱快乐。快乐就像现钞,能立即兑现;而其他幸福则像支票,需要时间兑现。只有快乐能让我们当下就感到幸福——这对我们凡人来说最为珍贵。所以,保持和培养这种快乐的能力,应该成为我们追求幸福的最高目标。


毫无疑问,财富和健康最能让人保持开朗。看看那些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乡村的工人们,他们脸上常常洋溢着知足的笑容;而许多富人却总是愁眉不展。保持健康至关重要,因为开朗就是健康绽放的花朵。说到保持健康,其实很简单:避免过度放纵、控制负面情绪、不要用脑过度、坚持户外运动、洗冷水澡等。每天适量运动必不可少,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命的本质。我们的身体时刻都在运动:心脏不知疲倦地跳动;肺部持续工作;肠道不停蠕动;腺体持续分泌;就连大脑也随着心跳和呼吸在运动。如果缺乏运动,身体内部的活动和外表的不动就会产生严重失衡——就像憋着情绪不发一样难受。用拉丁谚语来说就是:"运动越快,效果越好"。


我们的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康。同样一件事,在我们身体健康时和生病时的感受完全不同。真正影响我们快乐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可以说,我们90%的快乐都来自健康。只要身体健康,什么事都能让人开心;要是身体不好,再好的事也提不起兴趣。所以人们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身体好吗",这很有道理——因为健康确实是幸福最重要的基础。为了赚钱、升职、学问、名声,甚至一时享乐而损害健康,简直是天底下最傻的事。记住:健康永远要排在第一位。


然而,健康虽然重要,但愉悦心境并非完全取决于健康。一个人可能体格强健,却仍难改忧郁本性。究其根本,在于人与生俱来的体质特征,尤其是其敏感性与生命能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异常的敏感性会导致情绪起伏不定——以忧郁为主导,间或突发难以自控的亢奋。天才往往拥有过剩的神经能量或敏感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在哲学、政治、诗歌或艺术领域卓尔不群者,似乎都带有忧郁气质。"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精妙道出了这种根植于天性的气质差异:

造物主总爱塑造些古怪人物;

有人永远眯缝着眼睛窥探,

然后大笑起来,就像鹦鹉在听吹奏乐一样;

还有人整天板着张酸醋脸,

让他们在微笑时不露出牙齿


柏拉图通过"随和之人"和"难处之人"来区分性格类型,这种区分的核心在于人们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本质上,对负面事物越敏感的人对积极体验就越迟钝,反之亦然。难处之人遇到不利情况就会烦恼忧愁,即便遇到好事也高兴不起来;而随和之人既不会为挫折过分担忧,又善于为微小成功感到欣喜。这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世间几乎不存在毫无补偿的坏事。忧郁性格遇上健康问题时,这种忧郁会特别严重,长期的不舒服会让人对生活失去兴趣。这时候,哪怕遇到一点点不开心的小事,都可能让人产生轻生的念头。


人类幸福的两大宿敌,莫过于痛苦与无聊。人生实则在这两极之间剧烈摇摆。贫贱困顿催生痛苦,富足优渥则滋生无聊。因此底层民众终其一生与匮乏搏斗,而上流社会则持续与无聊展开鏖战。内在的对立则表现为: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力与对无聊的耐受力成反比。迟钝的头脑往往伴随麻木的感官,这种性情纵使遭遇再大的苦难也难有深切体会。正是这种智力上的迟钝,造就了无数人脸上刻印的灵魂空洞——他们时刻对外界琐事保持亢奋的关注。心灵财富愈丰厚,无聊的立足之地就愈狭小。思想永不枯竭的活力!它能从自我与自然的万千现象中不断发掘新材料,随时编织新的思想经纬——这才是激活心智、永拒无聊的源泉。


不过,聪明人往往特别敏感,情绪波动大。这种性格让他们对痛苦感受更深,遇到不顺心的事更容易烦躁。这种特质从最迟钝的人到最伟大的天才,程度不同但人人都有。所以,一个人要么容易觉得痛苦,要么容易觉得无聊,很难两全。聪明人懂得量体裁衣,会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安排生活。明白人首先追求的就是清静自在,少跟人来往,过简单日子。要是碰巧特别聪明,那干脆就离群索居得了。因为自己内心越丰富,就越不需要别人。


但天平另一端的人则截然不同——他们刚摆脱生活困苦,就不惜代价地寻求消遣与社交,随便抓住遇到的第一个人就开始攀谈,最害怕的莫过于独处。因为在孤独中,每个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内在储备:衣着光鲜的愚人会因自身贫瘠的人格而痛苦不堪,而才思敏捷者却能用生动的思想让荒芜之地充满生机。塞内加说得精辟:"愚蠢本身就是一种煎熬"。通常可见,一个人热衷社交的程度,恰恰反映其心智的贫乏与庸俗。人世间的选择无非两端:要么独处,要么流俗。


最富足的土地,是那些几乎不需要进口物资的土地;同样,最幸福的人,是那些内心富足、不需要依赖外界就能活得很好的人。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源泉,其实就在自己身上。你越能靠自己找到快乐,你就越幸福。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自给自足"真是太对了。因为其他所有的快乐来源都靠不住——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世界能给人带来的快乐实在不多。到处都充满痛苦和不幸,就算你躲过了这些,无聊也会在每一个转角等着你。在这样的世界里,内心富足的人就像圣诞夜里温暖明亮的房间,而内心空虚的人就像寒冬腊月的冰天雪地。所以说,一个人最大的福气莫过于拥有非凡的天赋和丰富的个性,特别是聪明才智——这才是最幸福的命运。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19岁时对笛卡尔的评价充满智慧。她说:"笛卡尔先生是最幸福的人,他的状态令我无比羡慕。"当然,要像笛卡尔那样主宰自己的生活与幸福,外部环境必须足够有利。天生拥有智慧的人,必定会格外珍惜并善用内在的幸福源泉。为此,独立与闲暇缺一不可。为了获得独立与闲暇,智者会克制欲望,积蓄资源。因为他们不像常人那样依赖外界取乐。


为了外在的排场——显赫的地位、华丽的排场、虚浮的名声——而牺牲内心的安宁,放弃宝贵的清闲自在和独立人格,这简直是愚不可及。


亚里士多德说得好:快乐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获得,没有行动就没有快乐。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自由发挥人的最大潜能。斯托拜乌斯在解释逍遥学派哲学时也说过:"幸福就是做事充满干劲、得心应手。"其实,大自然赋予人类这些能力,本意是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可一旦困难消失,这些能力反而成了负担。人们不得不找点事做,纯粹是为了打发这些多余的能力。最受无聊折磨的,就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上流人士。今天在大城市里,我们依然能看到同样的场景:富人们在自己豪宅里待不住,因为太无聊;可出门转一圈发现更没意思,只好又灰溜溜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