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人生的智慧
Part1: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幸福主要取决于内在品质,而非财富和社会地位。人格特质、物质财富和社会评价是影响幸福的三个层次,但内在素质对幸福的影响更为深远。追求精神成长和内在修养比盲目追逐财富更为重要。
作者
开纳路编辑部
开纳路编辑部
出版时间
2025年6月30日
2025年6月30日
引言
本书将探讨"人生的智慧"这一主题——所谓"人生的智慧",简而言之就是如何规划生活,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快乐与成功。这门学问的理论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幸福学",因为它教导我们如何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当我们冷静思考时(毕竟幸福终究是主观感受),不难认同:一个充满快乐与成功的人生,总比虚无更有价值。我们活着不应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发自内心地珍惜这样的生活,并真诚期盼它能延续下去。
【译注:eudaemonology(幸福学)源自希腊语eudaimonia(幸福)和-logia(研究),指对幸福本质及其实现方式的系统性哲学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哲学体系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但若遵循优达主义的前提,答案就必须是肯定的。我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49章)中已指出,这一前提本身存在根本性错误。因此,在讨论如何实现幸福时,我不得不暂时搁置自己哲学体系中更高层次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观点。本文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妥协——我站在世俗立场,接受了其隐含的错误前提。正因如此,这些讨论的价值必然有限,毕竟"幸福学"这一概念本身就值得商榷。此外,本文并非全面论述:一方面,这个话题永无止境;另一方面,追求全面性将不可避免地重复前人的观点。
【注:叔本华哲学认为人生本质是痛苦的循环,唯有通过否定意志(如禁欲、艺术沉思)才能获得短暂解脱;而优达主义则认为幸福源于德性与理性的实现】
据我所知,唯一与本书写作目的相近的著作是卡丹的《从逆境中获益》(De utilitate ex adversis capienda),这本书极具参考价值,可作为本书的补充。虽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五章略有提及"幸福学",但论述甚少。我写作的初衷并非整理前人理论,因此未过多参考前人著作——更重要的是,过度借鉴会丧失原创性,而原创性才是一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事实上,古往今来智者所见略同,而愚者总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一现象永不会改变。正如伏尔泰所言: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它依然如我们初来时那般愚蠢。
【注:卡丹(Gerolamo Cardano,1501-1576)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百科全书式学者】
人生的智慧
第一章 人生幸福的三个层次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幸福分为三类:外在福分、灵魂福分和身体福分。我认为,人类命运的差异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基本维度:
[注:参见《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八章]
人格特质:包括健康、外貌、气质、品德、智力和教育等内在禀赋;
物质财富:个人拥有的财产和资产;
社会评价:即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体现为荣誉、地位和名声。
第一类差异是自然赋予的,对幸福的影响远超后两类人为因素。与真正的个人禀赋(如卓越的思想或心灵)相比,即便是王公贵族的特权,也不过是舞台上的戏服罢了。伊壁鸠鲁的弟子梅特洛多鲁斯曾精辟指出:内在幸福远比外在环境带来的幸福更为重要。
一个人的幸福本质取决于其内在构造——这决定了他的感受、欲望和思想,进而产生满足或不满足。外在环境的影响是间接的:同样的遭遇,对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每个人实际上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一个人眼中的贫瘠世界,可能是另一个人眼中的丰饶天地。当人们羡慕他人的精彩经历时,往往忽略了真正值得羡慕的是讲述者赋予经历的意义。天才能将平凡经历升华为伟大叙事,而普通人眼中同样的经历可能索然无味——歌德和拜伦的诗歌创作就是明证。
打个比方:敏感者视若天大的事,麻木者可能无动于衷。这就像观察事物需要两个要素:客观事物本身和主观观察者。同样的风景,有人如沐甘霖,有人味同嚼蜡。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认知牢笼中,外人能给予的帮助实在有限。社会地位如同舞台角色:有人演王子,有人演仆人,但卸妆后都是焦虑的演员。生活的本质亦如此——财富地位造就不同角色,但内在的幸福体验并无本质差异。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烦恼,权贵有权贵的忧愁,痛苦的形式虽异,本质却大同小异。
既然一切体验都经由意识过滤,那么内在素质就至关重要。在多数情况下,意识状态比外在环境更能决定幸福感。世界的光彩映射在愚钝者心中,可能就像塞万提斯在狱中写《堂吉诃德》时的处境那般黯淡。生活的客观部分受制于命运,呈现不同面貌;而主观部分——我们的内在本质——却恒久不变。
因此,无论环境如何变迁,人生都保持着相同的底色,如同一主题的变奏曲。正如动物无法超越天性赋予的生存范围,人的幸福上限也由其人格决定。精神力量尤其关键——它决定了能否体验更高层次的快乐。精神贫乏者,纵有万贯家财,其快乐也仅限于感官享受和庸常消遣。教育都难以拓宽其视野。最高级、最多样、最持久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而这取决于心灵的力量。青春或许会让我们误判外在事物的重要性,但成熟后终将明白:幸福主要取决于"我们是什么",而非"我们拥有什么"或"他人怎么看我们"。歌德在《西东诗集》中写道:
无论贵为君王或沦为仆役
人生至乐终归于
不可剥夺的人格
从"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到圣人的生活,无数例证都表明:主观因素对幸福的影响远超客观因素。健康的乞丐比病弱的国王更幸福;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体魄、敏锐的智力和善良的意志,是任何地位财富都无法替代的珍宝。因为这些内在品质无人能予夺,比外在所有财产和名声都更为根本。智者独处时也能自得其乐,而庸人纵有万千娱乐仍感无聊;善良者处贫困而安乐,贪婪者拥富贵仍痛苦。
高度智慧者往往视常人所追求的快乐为累赘。贺拉斯曾自况:"有人无力拥有华服美饰,亦有人无心拥有"。苏格拉底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感叹:"世上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
由此可见,人生幸福的第一要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内在品质。原因有三:其一,它持续发挥作用;其二,不受命运摆布;其三,具有绝对价值(其他要素仅具相对价值)。外在改变一个人如此困难,唯有时间能削弱身心优势——但道德品质例外。考虑到时间的破坏力,后两类幸福要素似乎更具优势,但它们终究是外在的、人人可求的;而人格特质却是天赋的、终生不变的。正如歌德所言:
如你降生时星辰排布
成长永远遵循
初始的法则
你无法逃离自我
纵使岁月流转
命定的形态永恒不摧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发展天赋才能:选择适合的职业和生活方式,避开不擅长的领域。让大力士做精细手工,或迫使思想家从事体力劳动,都是对天赋的浪费,注定痛苦一生。但年轻人切记: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强求自己不具备的才能。
在三大幸福要素中,人格远比财富地位重要。与其拼命敛财,不如强健体魄、提升修养。当然,基本物质保障仍是必要的。巨额财富往往不能带来相应幸福——许多富人不快乐,正是因为精神空虚,缺乏值得投入的智力活动。财富超出基本需求后,对幸福的贡献微乎其微,反而带来保管之忧。尽管内在修养比外在财富更重要,人们却反其道而行:终日像蚂蚁般忙碌敛财,脑袋空空如也,无法享受精神乐趣,只能用短暂感官刺激填补空虚。即便侥幸致富,要么留给同样庸碌的后代,要么被挥霍一空——这种"认真"的生活,本质上与戴着愚人帽的傻瓜无异。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根本上取决于其内在素质。可悲的是,多数人内在贫乏,即使摆脱贫困仍不快乐。他们精神荒芜,只能与同类为伍,沉溺于感官享受,最终往往放纵过度。许多富家子弟迅速败光家产,根源正在于此——内心空虚导致他们试图用奢侈填补精神贫瘠,就像年老的大卫王强装年轻。结果往往是内外皆失。
关于财富和名声这两个要素,其价值众所周知。名声虽虚(毕竟只是他人看法),但值得追求;社会地位主要是官员关心的,真正追求名声者寥寥。名誉堪称人生至宝,如神话中的金羊毛。只有愚者会为地位牺牲财富——实际上,财富与名声往往相辅相成(所谓"有钱就有势"),而过分在意他人看法反而会失去真正重要的东西。
【注:金羊毛是希腊神话中象征至高成就的珍宝】
引言
本书将探讨"人生的智慧"这一主题——所谓"人生的智慧",简而言之就是如何规划生活,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快乐与成功。这门学问的理论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幸福学",因为它教导我们如何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当我们冷静思考时(毕竟幸福终究是主观感受),不难认同:一个充满快乐与成功的人生,总比虚无更有价值。我们活着不应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发自内心地珍惜这样的生活,并真诚期盼它能延续下去。
【译注:eudaemonology(幸福学)源自希腊语eudaimonia(幸福)和-logia(研究),指对幸福本质及其实现方式的系统性哲学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哲学体系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但若遵循优达主义的前提,答案就必须是肯定的。我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49章)中已指出,这一前提本身存在根本性错误。因此,在讨论如何实现幸福时,我不得不暂时搁置自己哲学体系中更高层次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观点。本文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妥协——我站在世俗立场,接受了其隐含的错误前提。正因如此,这些讨论的价值必然有限,毕竟"幸福学"这一概念本身就值得商榷。此外,本文并非全面论述:一方面,这个话题永无止境;另一方面,追求全面性将不可避免地重复前人的观点。
【注:叔本华哲学认为人生本质是痛苦的循环,唯有通过否定意志(如禁欲、艺术沉思)才能获得短暂解脱;而优达主义则认为幸福源于德性与理性的实现】
据我所知,唯一与本书写作目的相近的著作是卡丹的《从逆境中获益》(De utilitate ex adversis capienda),这本书极具参考价值,可作为本书的补充。虽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五章略有提及"幸福学",但论述甚少。我写作的初衷并非整理前人理论,因此未过多参考前人著作——更重要的是,过度借鉴会丧失原创性,而原创性才是一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事实上,古往今来智者所见略同,而愚者总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一现象永不会改变。正如伏尔泰所言: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它依然如我们初来时那般愚蠢。
【注:卡丹(Gerolamo Cardano,1501-1576)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百科全书式学者】
人生的智慧
第一章 人生幸福的三个层次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幸福分为三类:外在福分、灵魂福分和身体福分。我认为,人类命运的差异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基本维度:
[注:参见《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八章]
人格特质:包括健康、外貌、气质、品德、智力和教育等内在禀赋;
物质财富:个人拥有的财产和资产;
社会评价:即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体现为荣誉、地位和名声。
第一类差异是自然赋予的,对幸福的影响远超后两类人为因素。与真正的个人禀赋(如卓越的思想或心灵)相比,即便是王公贵族的特权,也不过是舞台上的戏服罢了。伊壁鸠鲁的弟子梅特洛多鲁斯曾精辟指出:内在幸福远比外在环境带来的幸福更为重要。
一个人的幸福本质取决于其内在构造——这决定了他的感受、欲望和思想,进而产生满足或不满足。外在环境的影响是间接的:同样的遭遇,对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每个人实际上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一个人眼中的贫瘠世界,可能是另一个人眼中的丰饶天地。当人们羡慕他人的精彩经历时,往往忽略了真正值得羡慕的是讲述者赋予经历的意义。天才能将平凡经历升华为伟大叙事,而普通人眼中同样的经历可能索然无味——歌德和拜伦的诗歌创作就是明证。
打个比方:敏感者视若天大的事,麻木者可能无动于衷。这就像观察事物需要两个要素:客观事物本身和主观观察者。同样的风景,有人如沐甘霖,有人味同嚼蜡。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认知牢笼中,外人能给予的帮助实在有限。社会地位如同舞台角色:有人演王子,有人演仆人,但卸妆后都是焦虑的演员。生活的本质亦如此——财富地位造就不同角色,但内在的幸福体验并无本质差异。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烦恼,权贵有权贵的忧愁,痛苦的形式虽异,本质却大同小异。
既然一切体验都经由意识过滤,那么内在素质就至关重要。在多数情况下,意识状态比外在环境更能决定幸福感。世界的光彩映射在愚钝者心中,可能就像塞万提斯在狱中写《堂吉诃德》时的处境那般黯淡。生活的客观部分受制于命运,呈现不同面貌;而主观部分——我们的内在本质——却恒久不变。
因此,无论环境如何变迁,人生都保持着相同的底色,如同一主题的变奏曲。正如动物无法超越天性赋予的生存范围,人的幸福上限也由其人格决定。精神力量尤其关键——它决定了能否体验更高层次的快乐。精神贫乏者,纵有万贯家财,其快乐也仅限于感官享受和庸常消遣。教育都难以拓宽其视野。最高级、最多样、最持久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而这取决于心灵的力量。青春或许会让我们误判外在事物的重要性,但成熟后终将明白:幸福主要取决于"我们是什么",而非"我们拥有什么"或"他人怎么看我们"。歌德在《西东诗集》中写道:
无论贵为君王或沦为仆役
人生至乐终归于
不可剥夺的人格
从"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到圣人的生活,无数例证都表明:主观因素对幸福的影响远超客观因素。健康的乞丐比病弱的国王更幸福;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体魄、敏锐的智力和善良的意志,是任何地位财富都无法替代的珍宝。因为这些内在品质无人能予夺,比外在所有财产和名声都更为根本。智者独处时也能自得其乐,而庸人纵有万千娱乐仍感无聊;善良者处贫困而安乐,贪婪者拥富贵仍痛苦。
高度智慧者往往视常人所追求的快乐为累赘。贺拉斯曾自况:"有人无力拥有华服美饰,亦有人无心拥有"。苏格拉底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感叹:"世上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
由此可见,人生幸福的第一要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内在品质。原因有三:其一,它持续发挥作用;其二,不受命运摆布;其三,具有绝对价值(其他要素仅具相对价值)。外在改变一个人如此困难,唯有时间能削弱身心优势——但道德品质例外。考虑到时间的破坏力,后两类幸福要素似乎更具优势,但它们终究是外在的、人人可求的;而人格特质却是天赋的、终生不变的。正如歌德所言:
如你降生时星辰排布
成长永远遵循
初始的法则
你无法逃离自我
纵使岁月流转
命定的形态永恒不摧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发展天赋才能:选择适合的职业和生活方式,避开不擅长的领域。让大力士做精细手工,或迫使思想家从事体力劳动,都是对天赋的浪费,注定痛苦一生。但年轻人切记: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强求自己不具备的才能。
在三大幸福要素中,人格远比财富地位重要。与其拼命敛财,不如强健体魄、提升修养。当然,基本物质保障仍是必要的。巨额财富往往不能带来相应幸福——许多富人不快乐,正是因为精神空虚,缺乏值得投入的智力活动。财富超出基本需求后,对幸福的贡献微乎其微,反而带来保管之忧。尽管内在修养比外在财富更重要,人们却反其道而行:终日像蚂蚁般忙碌敛财,脑袋空空如也,无法享受精神乐趣,只能用短暂感官刺激填补空虚。即便侥幸致富,要么留给同样庸碌的后代,要么被挥霍一空——这种"认真"的生活,本质上与戴着愚人帽的傻瓜无异。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根本上取决于其内在素质。可悲的是,多数人内在贫乏,即使摆脱贫困仍不快乐。他们精神荒芜,只能与同类为伍,沉溺于感官享受,最终往往放纵过度。许多富家子弟迅速败光家产,根源正在于此——内心空虚导致他们试图用奢侈填补精神贫瘠,就像年老的大卫王强装年轻。结果往往是内外皆失。
关于财富和名声这两个要素,其价值众所周知。名声虽虚(毕竟只是他人看法),但值得追求;社会地位主要是官员关心的,真正追求名声者寥寥。名誉堪称人生至宝,如神话中的金羊毛。只有愚者会为地位牺牲财富——实际上,财富与名声往往相辅相成(所谓"有钱就有势"),而过分在意他人看法反而会失去真正重要的东西。
【注:金羊毛是希腊神话中象征至高成就的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