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尊
论自尊
自尊是一种内在力量,使我们能够明辨是非、懂得爱,并保持冷静。缺乏自尊会导致自我异化,无法拒绝他人的要求,最终失去自我。自律和仪式感有助于培养自尊,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价值和身份。
作者
Joan Didion
Joan Didion
出版时间
2025年6月17日
2025年6月17日
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印第安人总是存在的。再次强调,这是一个认识到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都有其代价的问题。自尊的人愿意接受印第安人可能敌对、冒险可能失败、恋情可能并非每天都如蜜月般甜蜜的风险。他们愿意投入自己的一部分;他们可能根本不参与,但一旦参与,他们就明白其中的风险。
这种自尊,其实是一种自律,一种思维习惯,它无法伪装,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和引导来获得。有人曾建议我,如果想哭,可以把头伸进纸袋里。实际上,这种做法有其生理上的合理性,与氧气有关,但其心理效果更是难以估量:当一个人的头被塞进超市的纸袋时,很难再把自己想象成《呼啸山庄》里的凯茜。所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都有类似的作用;试想一下,在冷水澡中保持任何形式的昏厥状态,无论是同情的还是肉欲的,都是极其困难的。
【译注:❶当你把头套进纸袋里时,这个滑稽的动作会让你很难再把自己想象成《呼啸山庄》中那个情感丰富、容易沉浸在自己情绪里的凯茜。❷当你洗冷水澡时,冷水会刺激你的身体和神经,让你很难继续保持情绪化的状态】
但这些小的自律只有在它们代表更大的自律时才有价值。说滑铁卢战役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赢得的,并不是说拿破仑可以通过一个紧急的板球训练计划来得救;在雨林中举行正式晚宴如果是仅仅为了在藤蔓上闪烁的烛光,那将是毫无意义的,除非这烛光能唤起更深层、更强大的自律,这些自律和价值观是在很久以前就灌输进去的。这是一种仪式,它帮我们记起我们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为了记住它,我们必须先认识它。
自尊,这股内在的力量,无论好坏,它就是一切:它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懂得爱,也能让我们保持冷静。没有自尊,人就像是被自己关进了牢笼,既不能去爱,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冷漠。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尊重,我们就会看不起那些愿意和我们在一起的人,他们要么平庸无奇,要么对我们的缺点视而不见。同时,我们又会被遇到的每个人所左右,奇怪地想要去满足他们对我们的错误看法,因为我们的自我形象是那么脆弱。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取悦他人的冲动是一种迷人的特质,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同理心,是我们乐于付出的表现。当然,我们愿意为保罗扮演弗朗西斯卡,为杰克扮演布雷特·阿什利,为任何人的安妮·沙利文扮演海伦·凯勒:没有什么期望是过分的,没有什么角色是荒谬的。在我们不得不鄙视的人的操控下,我们扮演着注定失败的角色,每一次失败都会带来新的绝望,因为我们不得不去猜测并满足下一个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译注:保罗、弗朗西斯卡、杰克、布雷特·阿什利、安妮·沙利文、海伦·凯勒:这些人物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学作品或真实故事。弗朗西斯卡是电影《廊桥遗梦》中的角色,布雷特·阿什利是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角色,安妮·沙利文和海伦·凯勒是一对著名的师生,安妮是海伦的老师。提到这些人物是为了说明,当一个人缺乏自尊时,他们可能会为了取悦他人而扮演各种角色,哪怕这些角色与他们自身不符,甚至注定失败】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叫做“自我异化”的状态。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连电话都不敢接,生怕别人有所求;而能够干脆地说“不”,心里却不觉得愧疚,这在我们的世界里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次的交流都像是在索取,让人紧张兮兮,精疲力尽,甚至连一封没回复的邮件这样的小事,都能引发巨大的内疚感,让我们的理智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学会给那些未回复的信件一个合适的位置,就能让我们从别人的期待中解脱出来,找回真正的自我——这正是自尊的力量所在。没有自尊,人最终会发现最后的转折:我们逃去寻找自我,却发现那里空无一人。
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印第安人总是存在的。再次强调,这是一个认识到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都有其代价的问题。自尊的人愿意接受印第安人可能敌对、冒险可能失败、恋情可能并非每天都如蜜月般甜蜜的风险。他们愿意投入自己的一部分;他们可能根本不参与,但一旦参与,他们就明白其中的风险。
这种自尊,其实是一种自律,一种思维习惯,它无法伪装,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和引导来获得。有人曾建议我,如果想哭,可以把头伸进纸袋里。实际上,这种做法有其生理上的合理性,与氧气有关,但其心理效果更是难以估量:当一个人的头被塞进超市的纸袋时,很难再把自己想象成《呼啸山庄》里的凯茜。所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都有类似的作用;试想一下,在冷水澡中保持任何形式的昏厥状态,无论是同情的还是肉欲的,都是极其困难的。
【译注:❶当你把头套进纸袋里时,这个滑稽的动作会让你很难再把自己想象成《呼啸山庄》中那个情感丰富、容易沉浸在自己情绪里的凯茜。❷当你洗冷水澡时,冷水会刺激你的身体和神经,让你很难继续保持情绪化的状态】
但这些小的自律只有在它们代表更大的自律时才有价值。说滑铁卢战役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赢得的,并不是说拿破仑可以通过一个紧急的板球训练计划来得救;在雨林中举行正式晚宴如果是仅仅为了在藤蔓上闪烁的烛光,那将是毫无意义的,除非这烛光能唤起更深层、更强大的自律,这些自律和价值观是在很久以前就灌输进去的。这是一种仪式,它帮我们记起我们是谁,我们代表什么。为了记住它,我们必须先认识它。
自尊,这股内在的力量,无论好坏,它就是一切:它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懂得爱,也能让我们保持冷静。没有自尊,人就像是被自己关进了牢笼,既不能去爱,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冷漠。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尊重,我们就会看不起那些愿意和我们在一起的人,他们要么平庸无奇,要么对我们的缺点视而不见。同时,我们又会被遇到的每个人所左右,奇怪地想要去满足他们对我们的错误看法,因为我们的自我形象是那么脆弱。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取悦他人的冲动是一种迷人的特质,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同理心,是我们乐于付出的表现。当然,我们愿意为保罗扮演弗朗西斯卡,为杰克扮演布雷特·阿什利,为任何人的安妮·沙利文扮演海伦·凯勒:没有什么期望是过分的,没有什么角色是荒谬的。在我们不得不鄙视的人的操控下,我们扮演着注定失败的角色,每一次失败都会带来新的绝望,因为我们不得不去猜测并满足下一个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译注:保罗、弗朗西斯卡、杰克、布雷特·阿什利、安妮·沙利文、海伦·凯勒:这些人物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学作品或真实故事。弗朗西斯卡是电影《廊桥遗梦》中的角色,布雷特·阿什利是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角色,安妮·沙利文和海伦·凯勒是一对著名的师生,安妮是海伦的老师。提到这些人物是为了说明,当一个人缺乏自尊时,他们可能会为了取悦他人而扮演各种角色,哪怕这些角色与他们自身不符,甚至注定失败】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叫做“自我异化”的状态。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连电话都不敢接,生怕别人有所求;而能够干脆地说“不”,心里却不觉得愧疚,这在我们的世界里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次的交流都像是在索取,让人紧张兮兮,精疲力尽,甚至连一封没回复的邮件这样的小事,都能引发巨大的内疚感,让我们的理智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学会给那些未回复的信件一个合适的位置,就能让我们从别人的期待中解脱出来,找回真正的自我——这正是自尊的力量所在。没有自尊,人最终会发现最后的转折:我们逃去寻找自我,却发现那里空无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