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暴政
观念的暴政
思想主导着人类,创作者在表达新想法时常常被其控制,声誉成为一种寄生在创作者身上的病毒。保持创作自由的关键在于拒绝被定义和身份分区管理,以避免被粉丝需求所束缚。
作者
Nadia Asparouhova
Nadia Asparouhova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25日
2025年7月25日
柴纳·米耶维的小说《使馆镇》里,有一个外星种族叫阿里克伊。他们一开始只是觉得人类能说他们的语言很新奇,没想到这份新奇慢慢演变成了病态的执念。他们迷上了一个人类的声音,彻底沉沦,生活支离破碎,像丧尸一样在街头游荡,为了得到更多“神药”而不惜毁掉世界。可他们真正着迷的,并不是那个说话的人,而是他带来的那种东西。
最近我有点上头,总爱用一种角度来看世界:真正统治世界的不是人,而是思想。
我们聊到模仿效应(mimetic effect),大多是说它如何影响大众消费,比如信息怎么扩散、爆款怎么制造。但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是:这些模仿机制,其实也在反过来改造创作者本身。
我一直觉得,把人看作“容器”挺有意思。它刚好可以用来对冲“伟人论”那种老派观念。人不一定是变革的推动者,更像是一个中介——一台被某种顽固思想病毒附体的扩音器。这些想法借助人的身体发声,借他们的嘴说话。你也可以把这叫做“先知论”。
有时候,想法把我们当作坐骑,一路冲杀。我们可以旁观、可以参与,甚至可以带头冲锋,但它们真正的意图,我们始终摸不透。我们不知道这些想法从哪儿来的,更别提控制它们了。
思想分娩记
你有没有注意到,创作者在把一个新想法带入世界时,那种几乎近乎狂热的执着?我们用一个很理性的说法来描述它——“内在动机”。可说到底,这个词并没有真正解释清楚什么。
我们知道,这事儿确实在发生,但我们并不了解背后的成因。为什么有人会把自己逼到身心崩溃,只为了让一个想法活下来?只为了给它装上一颗跳动的心脏,送它进入这个世界?
“我非做不可”或者“我脑子里全是它”——这些只是症状,并非病因。

创意一旦找到受众,就像病毒般难以清除。多少创作者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己的作品被解构、被魔改,却只能当个局外人。
成功的创作者最难摆脱的,恰恰是自己的成名作。因为创意需要宿主才能存活——当观众认准了你,你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毒品供应商"。台下永远喊着"安可",而台上的你必须与自己的作品搏斗:要么驯服它,要么被它吞噬。
不知为何,我总会想起李尔·韦恩那张摇滚专辑《重生》——这名字本身就透着不甘心的倔强。这位说唱天王拼命想"重生"成摇滚歌手,结果观众根本不买账:我们要的是嘻哈,不是摇滚!当一个人成功到成为某种声音的代言人,他就成了被期待绑架的人质。
声誉的束缚
即便某个创意已经红到不需要宿主也能存活,创作者依然难以脱身——因为创意会以"声誉"的形式寄生在人体内,就像永远无法清除的病毒。所谓人设,不过是寄生在你体内的创意集群。那些光鲜的头衔,本质上都是你的慢性病诊断书。
当代人的声誉价值正在发生诡异的分裂:它既是社交系统的硬通货,标榜着不可替代的个人价值;但另一方面,特定的声音、风格、审美或思维方式,又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被替代。这或许意味着创意正在驯服人类,至少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它的暴政——就像夜空中突然炸开的血色信号弹。
以听歌为例,我们早就不像过去那样整张专辑反复聆听,也不再关心歌手生平。现在的人就像静脉注射上帝之药的瘾君子,只管把各种音色拆解重组,直到找到最对胃口的那个瞬间——至于创作者是谁?谁在乎呢。就像 Spotify 自动歌单里的音乐人,我的"特色"随时能被其他同质化作品替代,反正听众要的只是同样的快感。
回到李尔·韦恩的例子,就算这位说唱天王突然罢演,我们也能立刻找到平替。他在说唱界的号召力看似风光,实则签了魔鬼契约:持续输出同类作品就有奖赏,但若敢偏离既定路线——(译注:此处留白制造悬念)
就像当一位天才艺术家英年早逝时,我们悼念的往往不是他本人——毕竟我们只能通过作品认识他。真正让人痛心的是那些绝版的艺术品,就像毒瘾发作时再也找不到替代品。有人说"再没人能弹出吉米·亨德里克斯那样的吉他",其实是在哀叹某种独特音色的消逝,而非思念那个戴头巾的男人本身。
声誉具有局部价值——它使你在自己的领域中脱颖而出——但对大多数人产出的全球需求是相当有弹性的。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声誉被商品化、打包并在全球市场上交易。Spotify 的每周发现功能通过将创作者商品化来满足消费者。如今,互联网创作者可以积累大量受众却从未真正成名;他们或许能在局部范围内掌握可观的权力,但其全球价值却非常有限。
重掌方向盘
创作者如何保持自由身?怎样在自我与作品间划清界限,避免被粉丝需求反噬?
最直接的办法是拒绝被定义,但这相当于在创意海洋里裸泳——既要躲避蜂拥而至的灵感鲨群,又要保持优雅姿态。不过对某些人来说,这种捉迷藏游戏本身就很刺激,就像深海鱼在黑暗中玩潜伏。
观察越久,越能发现公众人物里的这类生存大师。他们像永动机般产出奇思妙想,看似滔滔不绝实则滴水不漏。坎耶·韦斯特就是典型:你永远说不清他到底在搞什么名堂,但那些骚操作一看就写着他的大名。(译注:Kanyesque 指具有坎耶个人特色的)
第二种方法是身份分区管理——虽然操作起来更繁琐,但大多数人更容易上手。我们总以为用化名或小号是为了隐私,但其实重点不在于隐藏身份,而是把各种想法与法定本名区隔开。这样当那些想法不再支配你时,你还能记得自己是谁。(译注:原文"riding you"译为"支配"以保留控制隐喻)
性工作者斯托雅曾把小号选择比作"给互联网服务或网站起用户名":
我的艺名与其说是隐藏真我或保护隐私,不如说是个宣言:我的人生不只有工作,也不该被身份标签的某个切面所定义。
最打动我的例子:有位两孩妈妈最近发现,女儿开始直呼她名字,因为孩子想认识"妈妈"这个身份之外的她。"爸妈"这类称呼就像保护本真的小号——那个在成为父母之前就存在的自我。

某种程度上,我反而觉得承认"想法自有生命"这件事挺治愈的。只要拿捏得当,它们能成为创作者的护盾而非耗能黑洞。就像演员导演常说的——先拍部商业大片赚够钱,才能安心搞自己的艺术实验,不必讨好观众。每个人其实都在经营着想法组合:有些是摇钱树,有些是风险投资,剩下的纯属玩票。
创意就像晃在创作者眼前的闪光吊坠,让观众只顾着追光,忘了幕后那个真实的人。臣服于创意的暴政,反而让我们获得探索真我的自由。当想法成为独立存在的生命体,那个剥离了所有创意的"本我"还剩下什么?
柴纳·米耶维的小说《使馆镇》里,有一个外星种族叫阿里克伊。他们一开始只是觉得人类能说他们的语言很新奇,没想到这份新奇慢慢演变成了病态的执念。他们迷上了一个人类的声音,彻底沉沦,生活支离破碎,像丧尸一样在街头游荡,为了得到更多“神药”而不惜毁掉世界。可他们真正着迷的,并不是那个说话的人,而是他带来的那种东西。
最近我有点上头,总爱用一种角度来看世界:真正统治世界的不是人,而是思想。
我们聊到模仿效应(mimetic effect),大多是说它如何影响大众消费,比如信息怎么扩散、爆款怎么制造。但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是:这些模仿机制,其实也在反过来改造创作者本身。
我一直觉得,把人看作“容器”挺有意思。它刚好可以用来对冲“伟人论”那种老派观念。人不一定是变革的推动者,更像是一个中介——一台被某种顽固思想病毒附体的扩音器。这些想法借助人的身体发声,借他们的嘴说话。你也可以把这叫做“先知论”。
有时候,想法把我们当作坐骑,一路冲杀。我们可以旁观、可以参与,甚至可以带头冲锋,但它们真正的意图,我们始终摸不透。我们不知道这些想法从哪儿来的,更别提控制它们了。
思想分娩记
你有没有注意到,创作者在把一个新想法带入世界时,那种几乎近乎狂热的执着?我们用一个很理性的说法来描述它——“内在动机”。可说到底,这个词并没有真正解释清楚什么。
我们知道,这事儿确实在发生,但我们并不了解背后的成因。为什么有人会把自己逼到身心崩溃,只为了让一个想法活下来?只为了给它装上一颗跳动的心脏,送它进入这个世界?
“我非做不可”或者“我脑子里全是它”——这些只是症状,并非病因。

创意一旦找到受众,就像病毒般难以清除。多少创作者目瞪口呆地看着自己的作品被解构、被魔改,却只能当个局外人。
成功的创作者最难摆脱的,恰恰是自己的成名作。因为创意需要宿主才能存活——当观众认准了你,你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毒品供应商"。台下永远喊着"安可",而台上的你必须与自己的作品搏斗:要么驯服它,要么被它吞噬。
不知为何,我总会想起李尔·韦恩那张摇滚专辑《重生》——这名字本身就透着不甘心的倔强。这位说唱天王拼命想"重生"成摇滚歌手,结果观众根本不买账:我们要的是嘻哈,不是摇滚!当一个人成功到成为某种声音的代言人,他就成了被期待绑架的人质。
声誉的束缚
即便某个创意已经红到不需要宿主也能存活,创作者依然难以脱身——因为创意会以"声誉"的形式寄生在人体内,就像永远无法清除的病毒。所谓人设,不过是寄生在你体内的创意集群。那些光鲜的头衔,本质上都是你的慢性病诊断书。
当代人的声誉价值正在发生诡异的分裂:它既是社交系统的硬通货,标榜着不可替代的个人价值;但另一方面,特定的声音、风格、审美或思维方式,又比任何时候都更容易被替代。这或许意味着创意正在驯服人类,至少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它的暴政——就像夜空中突然炸开的血色信号弹。
以听歌为例,我们早就不像过去那样整张专辑反复聆听,也不再关心歌手生平。现在的人就像静脉注射上帝之药的瘾君子,只管把各种音色拆解重组,直到找到最对胃口的那个瞬间——至于创作者是谁?谁在乎呢。就像 Spotify 自动歌单里的音乐人,我的"特色"随时能被其他同质化作品替代,反正听众要的只是同样的快感。
回到李尔·韦恩的例子,就算这位说唱天王突然罢演,我们也能立刻找到平替。他在说唱界的号召力看似风光,实则签了魔鬼契约:持续输出同类作品就有奖赏,但若敢偏离既定路线——(译注:此处留白制造悬念)
就像当一位天才艺术家英年早逝时,我们悼念的往往不是他本人——毕竟我们只能通过作品认识他。真正让人痛心的是那些绝版的艺术品,就像毒瘾发作时再也找不到替代品。有人说"再没人能弹出吉米·亨德里克斯那样的吉他",其实是在哀叹某种独特音色的消逝,而非思念那个戴头巾的男人本身。
声誉具有局部价值——它使你在自己的领域中脱颖而出——但对大多数人产出的全球需求是相当有弹性的。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声誉被商品化、打包并在全球市场上交易。Spotify 的每周发现功能通过将创作者商品化来满足消费者。如今,互联网创作者可以积累大量受众却从未真正成名;他们或许能在局部范围内掌握可观的权力,但其全球价值却非常有限。
重掌方向盘
创作者如何保持自由身?怎样在自我与作品间划清界限,避免被粉丝需求反噬?
最直接的办法是拒绝被定义,但这相当于在创意海洋里裸泳——既要躲避蜂拥而至的灵感鲨群,又要保持优雅姿态。不过对某些人来说,这种捉迷藏游戏本身就很刺激,就像深海鱼在黑暗中玩潜伏。
观察越久,越能发现公众人物里的这类生存大师。他们像永动机般产出奇思妙想,看似滔滔不绝实则滴水不漏。坎耶·韦斯特就是典型:你永远说不清他到底在搞什么名堂,但那些骚操作一看就写着他的大名。(译注:Kanyesque 指具有坎耶个人特色的)
第二种方法是身份分区管理——虽然操作起来更繁琐,但大多数人更容易上手。我们总以为用化名或小号是为了隐私,但其实重点不在于隐藏身份,而是把各种想法与法定本名区隔开。这样当那些想法不再支配你时,你还能记得自己是谁。(译注:原文"riding you"译为"支配"以保留控制隐喻)
性工作者斯托雅曾把小号选择比作"给互联网服务或网站起用户名":
我的艺名与其说是隐藏真我或保护隐私,不如说是个宣言:我的人生不只有工作,也不该被身份标签的某个切面所定义。
最打动我的例子:有位两孩妈妈最近发现,女儿开始直呼她名字,因为孩子想认识"妈妈"这个身份之外的她。"爸妈"这类称呼就像保护本真的小号——那个在成为父母之前就存在的自我。

某种程度上,我反而觉得承认"想法自有生命"这件事挺治愈的。只要拿捏得当,它们能成为创作者的护盾而非耗能黑洞。就像演员导演常说的——先拍部商业大片赚够钱,才能安心搞自己的艺术实验,不必讨好观众。每个人其实都在经营着想法组合:有些是摇钱树,有些是风险投资,剩下的纯属玩票。
创意就像晃在创作者眼前的闪光吊坠,让观众只顾着追光,忘了幕后那个真实的人。臣服于创意的暴政,反而让我们获得探索真我的自由。当想法成为独立存在的生命体,那个剥离了所有创意的"本我"还剩下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