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上充满智慧的生活?
如何过上充满智慧的生活?
追求智慧生活需要面对认知焦虑和信息过载,通过接触新思想和建立良好习惯来减轻焦虑。借助写作和反思,探索生命的意义和自我认知,最终实现个人成长和满足感。
作者
Utsav Mamoria
作者
Utsav Mamoria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17日
原文链接
https://archive.nytimes.com/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4/06/13/no-clocking-out/
Jun 3, 2025
点击任意一个指向维基百科(Wikipedia)词条的链接。进入页面后,点击正文中第一个带超链接的词语。持续这个操作——你的浏览路径会呈现这样的轨迹。
【译注: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全球知名的免费在线百科全书】
不管点哪个词,最后都会跳转到 “哲学” 这个维基百科页面。
2017 年,美国佛蒙特大学的三位数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连接所有知识:维基百科首链网络的结构》(Connecting Every Bit of Knowledge: The Structure of Wikipedia’s First Link Network)。他们用 470 万篇英文维基百科文章进行验证,发现 "哲学" 是最终指向最多的页面。
维基百科里 95% 的词条,最终都会指向 "哲学" 这个页面。
这些词条大多只要点击 10 到 30 次,就能跳转到 "哲学" 页面。(数据来源:Matt Kelcey 2011 年的研究)
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公司会议。大家正在讨论上个季度团队制定的计划,现在正在评估执行结果。数据被随意解读,硬要证明大家想看到的 "事实"。你坐在那里,看穿了这场把戏。
你是不是在想: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你拼尽全力熬过残酷的入学考试、不切实际的父母期望、八轮面试才得到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难道就是为了玩这种数据把戏吗?你忍不住质疑——为什么没人提出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前提假设?为什么要混淆因果关系?为什么要追求这些华而不实的指标?这些指标明明连实际情况都反映不了。为什么我们要把某些所谓的 "不言自明" 当作金科玉律?
会议终于结束了,大家互相道贺,又模棱两可地讨论了下步计划。你无奈地摇摇头,深深叹了口气,心里直犯嘀咕,端起咖啡就赶赴下一场会议。
焦虑是我们对风险的本能反应。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到焦虑时,就说明我们觉得这个风险真实存在、可能发生,而且近期很可能会出现。
认知焦虑就是那种 "求知不得" 的焦躁感。当你渴望了解真相时,就会感到不安、紧张和担忧。你总担心自己的认知有漏洞、有错误,甚至可能对此深信不疑。
说白了,你就是缺资源、少方法、没门路,死活找不到真相。
你之所以被认知焦虑折磨得这么难受,是因为它违背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对真相的本能渴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认知焦虑简直爆表。每天被各种真假信息狂轰滥炸,搞得我们大脑都快丧失分辨能力了。
但追寻 "真相" 这条路可不好走,处处是坑、步步惊心,还充满了各种变数。
要想踏上寻找 "真相" 的智慧之旅,缓解认知焦虑,我们就得全身心投入思想的世界——特别是那些新颖的、超出我们当前理解范围的思想。
但在启程之前,我们还得先穿越回 1970 年的剑桥大学。
英国数学家约翰 · 康威(John Conway)长得酷似年轻时的杰克 · 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就是电影《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里那个男主角。他不仅在有限群论、数论和组合博弈论领域卓有建树,还开创了一个数学分支——趣味数学。
【译注:有限群论是数学中研究元素数量有限的群的分支;数论是数学中专门研究整数性质的分支;组合博弈论是研究规则明确、无运气成分的回合制数学游戏】
说白了,就是纯粹为了好玩而研究的数学(没想到吧!)
1970 年,康威发明了一个叫 "生命游戏" 的数学游戏,咱们今天就要来玩这个。别紧张,就是个趣味数学小游戏而已。
啊?等等... 还有不需要玩家参与的游戏?这算哪门子游戏啊?
这个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开局决定结局,一切按规则自动运行。
还记得你第一次摸到电脑的情景吗?多半是在学校机房——那个莫名其妙要求脱鞋才能进的地方。
你当时玩的可能是扫雷游戏。整个界面都是方格,每个格子里都可能藏着地雷。你得小心点击,稍有不慎就会踩雷爆炸。
想象一个类似的方格棋盘。不过这次不用你点击,而是由你设定初始状态——决定哪些格子需要填色。
想填几个格子都行,多几个少几个随你高兴。游戏会按照下面这些规则自动进行:
如果活细胞的邻居少于两个,它就会因为 "孤独" 而死亡。
死细胞只要周围恰好有三个活细胞邻居,就会 "复活"——就像获得新生一样。
你可以在这里玩这个游戏。只要多试几种不同的初始布局,玩着玩着就会发现神奇的现象。
我建议大家不要跳过这段视频,因为它是理解这篇报道的核心。
你刚才看到了什么?以心理剧电影《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的主题曲为背景的《生命游戏》!
【译注:《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是一部关于成瘾与人性崩坏的心理剧史诗】
如果接触的想法太少,我们的思维就会枯竭。想法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如果我们总是接触同类想法,思维就会在原地打转。这样的想法就像钟摆一样来回重复。
康威的 "生命游戏" 完美诠释了什么是 "涌现" 与 "自组织" 现象。 当我们接触大量不同想法时,就会碰撞出全新的复杂观点。这些观点独具特色,与原先的想法截然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在每天被工作、社交和通勤填满的生活里,怎样才能持续获得新灵感呢?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去维尔米尔镇走一遭。这个小镇既存在于平行宇宙,又与你的现实世界相连。当你踏上它的海岸时,才发现这里可不是什么热情好客的地方。当地居民并不友善,个个面露疲态——脸色灰暗、双眼通红透着认命的神情、肩膀耷拉着。他们昼伏夜出,白天在镇上根本见不着人影。
而你呢,却一心想要攀登 "流明峰"——传说中的知识圣山。据说那些最有学问的智者都隐居在云雾缭绕的山巅,他们潜心钻研各自的学问,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即便偶尔下山,镇上的人也对他们视而不见——就像现在对你这样。
站在镇上就能望见那座山,但所有人都告诉你:要想上山,必须先穿越紫郁暗林——晚期资本主义的常绿森林。镇上的人白天都泡在那片林子里。
【译注:Moradoom 指 一个由资本主义制造的、看似永恒(常绿)却令人窒息的紫黑色困境;Evergreen Forest 借用 "常绿" 讽刺资本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
紫郁暗林原本是片落叶林。大约五十年前,这里被重新栽种了不同树种——四季常青的松树、云杉、冷杉和橡树。这些树木原本都是会随季节更替的典型落叶树种。那时候,乔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落尽枝叶。这种落叶现象受日照时长和气温共同影响。许多落叶植物特意选在无叶期开花,这样能提高授粉效率:对风媒植物而言,没有叶子阻碍能更好地传播花粉;对虫媒植物来说,光秃的枝条让花朵更容易被昆虫发现。
可惜的是,这些占领紫郁暗林的常绿树带来了复杂影响。林子里的树木逐渐分化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培育落叶树:这类树木隔年结果,四季遮阴,生命尽头还能化作柴火。它们天生不爱争抢阳光,生长缓慢,若任其自然生长,便能健康长寿,既造福人类也惠及动物。
吞噬型常绿树:这些庞然大物能长到比北美红杉还要高大。它们虽然全年结果,却几乎不提供树荫。生长速度惊人,是取之不尽的柴火来源,更可怕的是它们的树冠会连成密不透风的顶盖,把整片森林笼罩在永恒的黑暗中。这些巨树疯狂掠夺阳光、水分和养分,让其他树木难以存活;还像瘟疫般传播病害,导致喜光的灌木草丛成片枯死。
更可怕的是,它们会吞噬人的整个生命——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
我们的工作状态就像穿越紫郁暗林。那些参天巨树高不可攀,让我们晒不到阳光;它们又长得密不透风,想要挤过去只会摔得遍体鳞伤。
在喂养这些巨树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透支自己的身心。它们贪得无厌——索求永无止境,而每次我们付出更多,就会被标记为 "可继续榨取" 的对象。
我们付出的代价是:用越来越多的休息时间来换取这些常绿树的果实。我们浇灌这些树木的养料,是破碎梦想的泪水,和凋零感情的坟墓。
而你最终得到的,不过是掉在地上的残果——那不过是伪装成奖励的安慰罢了。
陷入紫郁暗林的泥潭实在太容易了。读到这里的你和我,很可能都深陷其中。我们往往要耗费数十年才能挣脱,但那时早已错过了最好的年华,徒劳追逐着那些安慰性的果实。我们每天在紫郁暗林中挣扎,夜晚回到所谓的家。这本该是躲避森林暴政的避难所,却成了囚禁我们的牢笼。为了维持这个牢笼,我们付出越来越高的情感和经济代价——房租永远在涨,贷款似乎永无止境,屋里总有东西要修要换。而仅剩的那点积蓄,又被我们扔进无意义的消费升级循环:买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去讨好那些根本不在乎我们的人。更可悲的是,有时候连自己都要骗。
不过,逃离紫郁暗林是有办法的,找到更多可培育的落叶树是有可能的,砍掉那些吞噬性常绿树也是能做到的。
2018 年 8 月,在我三个月休假期的最后一个月,我来到了喜马偕尔邦的哈姆塔村。我租了间单间小屋,负责照料我的是年过七旬的多尔玛阿姨和卡尔赞大叔夫妇。虽然像我这样的游客来了又走,但陪伴他们最久的,是那只因雪盲症失明的山地犬兰博。大叔阿姨不仅给我做饭,还成了我的知心伙伴。
我和多尔玛阿姨渐渐形成了固定的生活节奏。每天,我都会穿过一条掩映在苹果树和杏树间的小土路(当地人称为 "pagdandi"),步行去小吃店。那时正值雨季,整座山郁郁葱葱,野花点缀得群山格外秀丽。我尤其钟爱那些白色野花——常常看得出神,而我们的老伙计兰博就爱凑上去闻啊闻,把鼻子蹭得满是花香。
每天清晨,我都会和多尔玛阿姨坐在小吃店外,悠闲地喝着香甜的山地茶,做一件只有山里人才最懂的事——"晒太阳"。这种习惯正在城市生活中逐渐消失。我很难准确解释 "Dhoop Sekana" 的含义,但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寒冷的清晨,你坐在走廊或阳台的草席 / 椅子上,初升的太阳慢慢温暖你的身体。四周万籁俱寂,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一种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时间缓缓流逝,你就这样无忧无虑地坐着。
【译注:Dhoop Sekana(印地语)是印度传统日光疗法的科学与文化智慧】
喝茶时,我常和阿姨聊天。她对我的人生经历充满好奇——离家求学工作、每隔几年就换个城市生活,以及为何对我来说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我则惊叹于他们几乎完全靠这片土地自给自足,却对简朴的生活心满意足。
听我这么说,阿姨露出困惑的表情反问道:" 你怎么会觉得我拥有的少呢?我需要的都有了。”
我愣住了,脱口而出:" 您要是多几样东西、多些便利,日子肯定能过得更轻松,也会更开心啊。”
阿姨却再自然不过地说道:"我很知足。"(Main santusht hoon)
【译注:Main Santusht Hoon(印地语)译为我很满足 / 我心满意足】
在喜马拉雅山区那一个月的简朴生活,让我真正懂得了知足常乐的道理。我住在一间只有床垫、椅子和书架的小屋里,靠一盏孤灯照明,停电更是家常便饭。 虽然早已习惯城市的舒适生活,但没过几天我就适应了山里的节奏。除了最初几天的艰难过渡,我很快就在这种慢节奏中找到了内心的满足。 同样容易的是,当我回到正常的生活后,我又回到了以前的模式,无法摆脱不健康的习惯,而多玛阿姨的声音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
【译注:Netflix 是全球领先的流媒体服务平台】
因为当我们真正学会知足,就不会再通过过度消费来抬高身价。没有了 "身份焦虑",自然也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了。
但即便我们成功穿越永青林,真正明白了什么能让自己满足,还是会遇到新的难题。
停下脚步,回想你的人生:你成长的地方、影响过你的人、读过的学校、做过的工作。那些与你相遇的人,有的留下了,但大多数都已远去。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典型的千禧一代,那你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变化最迅猛的时期。我们从工业时代跃进到信息时代,又一头扎进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 "大杂烩时代"。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科学家们都在讨论是否该将这段时期命名为全新的地质纪元——"人类世"(Anthropocene)。
【译注:千禧一代指数字化浪潮中的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人类世(Anthropocene)指地球地质历史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全球性、不可逆影响的新时代】
这场剧变也冲击着现代社会的三大基石:性别、种族和宗教。就拿我们国家来说,当年轻女性越来越开放时,年轻男性却愈发保守——就连这种分化在印度南北部也大不相同。男性越来越难认清和解释自己的社会定位,连 "男子气概" 的定义都模糊了。宗教是印度政治的核心矛盾,阶级和种姓斗争远未平息。即便像你我这样远离 "真实印度" 的城市精英,经济压力也令人窒息。当今的印度千禧一代正身处 " 大挤压时代 "。我们被逼着在短期内完成所有人生目标,为此不惜透支身体、情感和经济承受力——这些目标正在从方方面面压垮我们。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得努力调和从小接受的观念与眼前涌现的新认知。但这些新信息如洪水般涌来——太多、太复杂、太密集,根本消化不完。我们该怎么办呢?
想象一个洞穴,里面的人从小就被囚禁。他们被铁链锁住腿和脖子,只能直勾勾地盯着面前的墙壁,既不能环顾洞穴,也看不到彼此,更看不见自己。
囚徒身后燃着一堆火,火光与囚徒之间有一条高出地面的走道,走道前砌着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 "人偶和生物模型" 来回走动。
这些人沿着矮墙走动时,身体被墙挡住,囚徒看不见他们的影子,只能看到他们举着的物品投在洞壁上的影子。囚徒完全不知道身后发生着什么,眼前晃动的只有洞壁上的投影。当墙后的人说话时,声音在洞穴里回荡,囚徒们却以为这些声音就是影子发出来的。
假设有个囚徒突然获释。当他环顾四周看到那堆火时,火光会刺痛他的眼睛,让他连看清那些投射影子的实物都困难。要是有人告诉他 "现在看到的才是真实世界,墙上那些影子都是假的",他绝对打死也不信。
这个刚获自由的囚徒被强光刺得生疼,二话不说就转身逃回他熟悉的黑暗角落。
每当遇到真正挑战我们世界观的事物时,我们往往会选择视而不见。
柏拉图认为,逃离洞穴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只相信感官,更要依靠理性思考。
在这个痴迷于消费体验和物质享受的世界里,我们把 "感官刺激" 捧上了神坛,甚至将其视为美好生活的标配。
我们总是追逐那些能刺激感官的东西——好看的、好闻的、好吃的、好听的。而最让我们着迷的,还是那些能带来身体快感的享受。
柏拉图认为,真正至高无上且最本质的实在,是理念世界而非感官认知的物质世界。
要让理念主导我们的生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驱散无知洞穴的黑暗——而最立竿见影的做法,莫过于点亮思考的明灯。
A post shared by @yo_runner@yo_runner 分享的帖子
如果你穿越到 1923 年的英国西萨塞克斯郡滨海小镇沃辛,会看到两个小女孩正摆弄着便携式矿物分析仪。她们痴迷研究鹅卵石并非偶然——因为父母都是驻埃及的考古学家。其中一个叫多萝西的女孩,在 1928 年跟随父母来到现今约旦境内的杰拉什考古遗址。在那里,她系统记录了 5-6 世纪拜占庭时期多座教堂的马赛克图案。
【译注:马赛克是用小块材料(瓷砖、玻璃、石头等)拼贴而成的装饰图案或画面】
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她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这些绘图,同时还对同一遗址出土的玻璃镶嵌块进行化学分析。多萝西对化学的热爱与日俱增——16 岁生日时,母亲特意送给她一本 W·H· 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所著的 X 射线晶体学专著《论物质本质》(《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ings》),足见其痴迷程度。
【译注:W·H· 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是 X 射线晶体学之父,诺贝尔奖史上的父子搭档】
这本书决定性地影响了她最终的研究方向。1932 年,多萝西 · 霍奇金在剑桥攻读博士时,敏锐地意识到 X 射线晶体学在解析蛋白质结构方面的潜力。她从小就对物质结构充满好奇——从鹅卵石到蛋白质,而 X 射线晶体学正是点燃这份好奇的催化剂,这项技术即将重塑现代科学的面貌。
1945 年,霍奇金与生物化学家芭芭拉 · 劳等同事成功解析出青霉素的分子结构,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当时科学界对抗生素的所有认知。
1948 年,霍奇金首次接触到人类已知结构最复杂的维生素之一。当时科学界对这种维生素的结构几乎一无所知,当霍奇金发现其中含有钴元素(Cobalt)时,她立即意识到可以通过 X 射线晶体学分析来确定其分子结构。她发表的这项研究成果被学界誉为堪比 "突破音障" 的重大突破。这种维生素对印度城市精英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很多人都缺乏它,它就是维生素 B12(Vitamin B12)。
【译注:钴元素(Cobalt)——从蓝色颜料到癌症治疗的 “多面手” 金属;维生素 B12(Vitamin B12)——唯一含钴的生命必需分子,造血与神经的隐形守护者】
但霍奇金科学生涯的最高成就,还要从 1934 年说起——经过整整三十年的不懈探索才最终取得。
英国有机化学家罗伯特 · 鲁宾逊(Robert Robinson)将一份结晶激素的小样本交给多萝西。这种激素因其在人体内复杂而广泛的作用机制,立即引起了她的浓厚兴趣。但当时的 X 射线晶体学技术尚不成熟,还无法解析胰岛素分子这样复杂的结构。为此,她和同事们耗费多年心血不断改进这项技术。
从她第一次拍摄这种晶体的 X 光照片算起,整整 35 年后,X 射线晶体学和计算机技术才发展到足以解析更大更复杂的分子。霍奇金想要破解这种激素结构的梦想,直到 1969 年才得以实现——当时她终于能带领一支由各国年轻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首次揭示出这种结构的奥秘。而这种激素,就是我们今天再熟悉不过的胰岛素。
霍奇金对胰岛素结构的研究,为大规模生产胰岛素治疗 I 型和 II 型糖尿病铺平了道路。
多萝西 · 霍奇金从研究溪流中的鹅卵石起步,最终成功解析了青霉素、维生素 B12 和胰岛素的分子结构,揭开了这些关键物质的本质奥秘。
霍奇金用永不熄灭的好奇之火,驱散了自己和全人类的认知迷雾。而点开这篇文章并读到这里的你,想必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对此我深信不疑。
让我们暂且假设:你不仅穿越了 "莫拉杜姆"——晚期资本主义的常绿森林,还成功逃出了 "伊加摩尔"——那个让人迷失方向的愚昧洞穴。
2013 年,曾在赛百味(Subway )加盟店当过会计的张益唐(Yitang Zhang)突然对妻子说:"最近多留意媒体和报纸",他神秘地补充道:" 说不定会看到我的名字。”
【译注:赛百味(Subway)——从三明治连锁到全球快餐文化的革新者;张益唐(Yitang Zhang)——从默默无闻到震惊数学界的传奇数学家】
真不能怪张太太不信。这世上哪个男人不觉得自己灵光乍现的念头都是天才创见呢?虽然我拿不出具体数据,但我敢打赌,很多女性朋友都会点头赞同。
张益唐与妻子相识于纽约长岛的一家中餐馆,当时她在那儿当服务员。他 1955 年出生于上海,母亲是政府机关的秘书,父亲是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教授。他回忆说,自己从小就对数学充满渴望:" 小时候我就想搞懂数学里的一切,对数学的渴求简直如饥似渴。”
父母因工作调动去了北京,张益唐便留在上海与祖母同住。当时学校全部停课。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研读数学书籍——这些书都是从书店买的,每本还不到一美元。
最终,张益唐赴北京进入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求学,随后又前往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却突然从数学界销声匿迹了。
他辗转于肯塔基州列克星敦和纽约两地,时而借住朋友家,偶尔在汽车旅馆打零工。后来他在赛百味加盟店找了份记账的工作。不工作时,他就去肯塔基大学图书馆研读代数几何和数论期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数学梦想," 他坦言道。
1999 年,在朋友帮助下,他总算在新罕布什尔大学谋得教职。但在数学界,他依然是个无名之辈。
他在离校园四英里外租了间公寓,每天和学生们一起搭乘校车往返办公室。他说最喜欢坐在公交车上思考。
他每周七天雷打不动地工作:早上八九点到办公室,待到傍晚六七点。最长的一次,他也不过休息了两周没碰数学题。有时候清晨醒来,脑子里还萦绕着昨晚入睡前思考的数学问题。办公室外有条长廊,他总爱来回踱步思考。要是走腻了,就去户外散步。3
这位数学家对待日常作息的态度,可比我们大多数人认真多了。
这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给妻子打那通电话时并非酒后胡言——他是认真的。
2013 年 4 月 17 日,他悄无声息地向数学界最负盛名的《数学年刊》( 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了一篇论文。当审稿人完成评审后,给出了如下评价。
审稿人这样评价道:"我们已完成对张益唐《素数间的有界距离》(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论文的审阅。" 他们进一步指出:"该研究成果堪称一流,作者成功证明了素数分布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定理。" 并且表示:"尽管我们仔细核查了所有论证过程,却连最微小的疏漏都难以发现...... 我们非常乐意强烈推荐该论文在《数学年刊》发表。"
张益唐的论文实际上是对数学界著名难题 "孪生素数猜想" 的迂回突破。该猜想认为存在无限多对相差 2 的素数(比如 5 和 7、11 和 13,它们的差都是 2)。这类素数对在数字小的区间较为常见,但随着数字增大就越来越稀少。
【译注:孪生素数猜想是猜想存在无穷多对相差 2 的素数】
张益唐的研究成果虽然未能直接证明存在无限多对孪生素数,但他给出了一个确定的上限值——7000 万。这意味着存在无穷多对素数,它们之间的间隔不超过这个数字。
你可能会说:这算什么突破?从 2(猜想值)到 7000 万(张的证明值)可是差了 3500 万倍啊!但我们都忽略了一个关键:这个结果比起从 2 到无限大的鸿沟,已经是质的飞跃。那些最接近证明孪生素数猜想的数学家们是这样评价的:
" 张益唐的成就令人震撼,他的工作堪称杰作。在数论领域,很多精妙之处在于其论证机制。令人惊叹的是,尽管孤军奋战,他却能完全把握问题的本质——这正是他让我们大吃一惊的原因。”
张益唐堪称 "坚持的力量" 的典范。即便在数学界默默无闻的那些年,他也雷打不动地去图书馆,始终紧跟代数几何和数论领域的最新进展。他日复一日地工作——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作息规律几乎一成不变。2012 年底,张益唐就完成了《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论文,之后又花了数月时间一丝不苟地验证每个步骤,用他自己的话说 "这个过程枯燥至极"。
张益唐的成就与吞噬我们的 "内卷文化" 截然不同——就像莫拉杜姆森林那些吞噬一切的树木。他的日常是一首隽永的诗,主题鲜明:持之以恒胜过灵光乍现,可复制的坚持胜过昙花一现的天才。
我们每个人都在 "永恒之河"——那条由无尽责任汇成的长河中跋涉前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琐事在脑海中盘旋,对女性而言尤其如此。从孩子、金钱、热水器维修,到每个成年人都要面对的终极难题——"今天吃什么",各种事务接踵而至。
没错,正是那些看似枯燥的日常习惯,就像我们弯腰在河中跋涉时唯一的支撑——那对船桨
在责任之河中航行需要技巧——逆流而上终非长久之计。当孩子需要你全心陪伴时,你必须在场;当项目截止日迫近时,你必须专注完成。但若我们停下脚步观察生活节奏,就会发现规律——责任总在每天 / 每周 / 每月 / 每年的特定时段堆积,而我们总在重复那些可预见的糟糕选择,持续做出次优决定。
日常习惯有一个绝妙之处——它能帮你省去很多决策。那些需要在短时间内对琐事做出的决定。我们渴望多巴胺、饱受压力的大脑已经承担了太多。精心设计的日常习惯,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腾出思考空间,让好奇心得以生长。
因为当我们用 "满足之斧" 劈开莫拉杜姆森林,用 "好奇之火把" 逃离伊加莫尔,再用 "习惯之桨" 渡过永恒之河后,终将抵达目的地的起点。
你终于抵达了。眼前是绵延不绝的群山——极目远眺,峰峦叠嶂。环顾四周,才发现自己竟也站在一座高峰之上。这一路,你是如何走来的?
答案很简单——你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我们每个人,或偶然或有意,都选择了某个职业或领域。在与众多同行、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共事中,你已在这个领域积累了深厚专长。这种专长已内化为你的本能,以至于你时常忘记它是一项宝贵技能。你能在工作中信手拈来地运用它,也能指导那些刚入行的年轻人。你的这项技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你当之无愧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站在峰顶远眺,你能辨认出其他专家也各自立于山巅——有些领域你略知一二,有些只是耳闻,更有你从未知晓的存在。你试图呼喊交流,但声音只在山壁间回荡,无人回应。你想登上另一座高峰,与那里的专家对话,向他们请教,但这意味着你必须做一件艰难的事。
因为离开你所在的山峰,就意味着要忍受 "放下所有已知" 的不适,甘愿重新做回学生。你必须坦然接受:对于那座新的高峰,你一无所知。
匈牙利裔美国精神病学家托马斯 · 萨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 · 萨斯有句名言:" 每一次主动学习,都意味着要放下自尊,忍受阵痛。”
这正是小孩子在尚未形成强烈自我意识时学得又快又好的原因,也是成年人——特别是那些自负或位高权重者——往往止步不前的根源。
我们都必须从自己的知识高峰上走下来。要想真正学到东西,就必须放下固有认知。因为走下高峰的过程会迫使我们做到三件事:
认清自身思维的局限:当我们放下固有认知,从高处走下来时,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专业领域,即便身为专家,也会意识到思维存在边界。
为思考留出空间:当我们从高处下来,向另一座山峰进发时,行走的过程自然就创造了沉思的空间。
摆脱自我束缚:当我们放下固有观念、深入思考后,就能从自我中抽离。这种抽离让人谦卑,使我们看清自身愚行,识破一直以来的错觉。
而当你做到这些时,或许就已踏上了保罗 · 埃尔德什(Paul Erdős)曾行走数十年的那条路。
【译注:保罗 · 埃尔德什(Paul Erdős)——数学界的 “游侠” 与论文狂人】
试想一下,一个人的学术造诣和合作精神竟能如此卓越,以至于整个数学界共同决定用一个数字来纪念他——这就是 "埃尔德什数"。注意,这不是我们死记硬背的那些物理化学常数,既非阿伏伽德罗常数(Avogadro's Number),也非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值。
【译注:阿伏伽德罗常数(Avogadro's Number)——连接微观原子与宏观物质的宇宙密码】
埃尔德什数衡量的是学者与埃尔德什本人的学术关联度。这个数值的计算规则很简单:埃尔德什本人为 0 级;直接与他合著论文的学者为 1 级;与 1 级学者合作过的则为 2 级,以此类推。
目前全球约有 20 万数学家拥有埃尔德什数,据估算,90% 的现役数学家这个数字都小于 8。
试想一下,在你的专业领域里,90% 的同行都能通过合作者与你产生关联。
这位数学家一生与 500 多位学者合作,始终坚持数学是一项集体事业。他过着 "游牧式" 的学术生活,唯一目的就是与其他数学家共同撰写论文。即便晚年,他仍将全部精力投入数学研究——1996 年,他在华沙参加数学会议时与世长辞。
埃尔德什对物质几乎无欲无求——他的全部家当只需一个行李箱就能装下。他将奖金和其他收入大都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和公益事业。一生中,他辗转于全球各地的学术会议、大学和同事家中,仅靠大学客座讲师的津贴和数学奖项的奖金,就足以维持他的差旅和基本生活所需。
他常常不请自来地出现在同事家门口,宣布 "我的大脑已开放",通常停留几天合作完成几篇论文后就启程离开。临走时,他总会询问当前合作者:" 接下来我该去找谁?”
1971 年母亲去世后,他开始服用抗抑郁药和安非他命(Amphetamine)。他的好友——美国数学家罗恩 · 格雷厄姆为此跟他打赌 500 美元,赌他坚持不了一个月不碰这些药物。
【译注:安非他命(Amphetamine)——中枢神经兴奋剂】
埃尔德什赢了赌约,却抱怨这影响了他的学术产出:"你证明了我不算瘾君子,但这一个月我毫无建树。每天早晨起来,我只能对着白纸发呆,像普通人一样毫无灵感——你让数学界倒退了一个月。"
赌约一结束,他就立刻恢复了抗抑郁药和安非他命的服用。
总体而言,埃尔德什的研究风格更倾向于解决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而非开拓新的数学领域。他一生发表了约 1500 篇数学论文,这个数量至今无人能及。5
埃尔德什之所以如此多产,关键在于他热衷合作。他清楚认知自身知识的局限,主动寻求合作者共同推动数学发展。他甘愿放下自我,与其他专家深度协作。
人到三四十岁,结识新朋友本就不易,更何况寻找专业领域的合作伙伴?当我们都深陷各自的研究领域时,该如何抽身而出,与他人建立深度合作?
我们不得不将首期学员规模限制在 40 人,并在 7 月增设第二期来容纳另外 40 人报名者。虽然如此热烈的反响让我们欣喜若狂,但更没想到的是,这个项目还带来了许多意外收获。
你平时能遇到多少既聪明睿智、又富有同理心和创造力的人呢?
一年四次,每次都能结识 40 位新朋友,这样的机会有多难得?
过去一年间,通过四期项目,我们有幸深入结识了 150 多位这样优秀的人。这份幸运让我受宠若惊——随便举几个例子:我们指导过野生动物摄影师、医生、科学家、画家、教授和超级马拉松选手,甚至还有一位埃尔德什数为 2 的数学家。我们帮助过经历人生重大创伤后浴火重生的学员(说实话这让我很惭愧,我能教他们什么呢?)。我们见证了充满洞见的新闻简报、真挚动人的播客和制作精良的 YouTube 频道诞生,虽然只能说是略尽绵力。
每天我都能放下架子,虚心向这些伙伴请教基础问题。而他们总是以惊人的耐心包容我——这种淡定,恐怕只有那些被 "无知记者"Cunk 采访的专家才能超越了。
【译注:Philomena Cunk 是英国喜剧演员 Diane Morgan 扮演的虚构纪录片主持人】
每天,我都能随时通过一条消息或一个电话联系到这些优秀的人。其中一些,我甚至能称得上是朋友了。
或许你现在还没条件打造这样的社群,但寻找专家和合作伙伴总是不难的。具体可以这么做:
先明确 1-2 个你最想学习的领域。最好是那些你长期保持好奇、真心想弄明白的方向。
逢人便问:" 嗨,我想学习 Y 领域的知识,你认识这方面的专家吗?”
一旦找到合适的人选,就请中间人帮忙引荐。我敢打包票,那位专家一定会乐意抽空指导你。
提问要有见地。别指望对方直接给你答案,而是请他们推荐学习资源,或者一起规划学习路线。
你要做的就是:投入时间、潜心钻研这些资源,并定期向专家汇报你的学习进展和收获。
你已经开启了自己的 "人生游戏"。记住,这个游戏只有一个变量:起点。现在的你不仅拥有本领域的见解,还获得了其他陌生领域的智慧。很快,你就能亲眼见证 "涌现效应" 的发生。
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我创作出了这些作品(包括最近三篇:这篇、这篇和这篇)。我从多位艺术家那里汲取灵感(虽然模仿他们的风格都以失败告终),你现在看到的线条和素描都是这么来的。而这次,我尝试手绘了一张幻想地图,绞尽脑汁给各个地方起名字(实在想不出来,最后是我那个痴迷奇幻小说的伴侣帮忙完成的)。我大量运用水彩让地图更生动,至于效果是好是坏、是美是丑,就留给你们来评判吧。
没有这些专家的帮助,我的写作水平能提高吗?门儿都没有!虽然现在他们还不是我的正式合作伙伴,但谁知道未来会怎样呢?
正是未来充满未知的可能性——那些可能诞生的新想法和新项目——才让生活如此值得期待。
这就是秘诀——过上充满智慧生活的关键所在。不过还差最后一步。
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写,掏出手机写,打开电脑写。无论你手边有什么新潮设备,尽管用它来写。
随手记下笔记、灵感片段、随想或名言。涂鸦、素描、水彩都可以。想写长文时,不妨直接手写完成。
写作只为自己而写。写作能逼你理清思路,让想法以逻辑脉络跃然纸上,帮你发现之前没注意的关联,甚至激发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灵感。写作就是一场思想与自我的蜕变之旅。
这是我写这篇文章时早期的草稿笔记。虽然杂乱无章,但乐在其中!
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也无需追求严丝合缝。我把生活阅历、数理科学与哲学思想交融在一起,再点缀些许艺术色彩。
因为艺术与科学本无界限。正如《数学童话》(《Once Upon a Prime 》)作者、博学多才的莎拉 · 哈特所说:
数学和文学其实是殊途同归——它们都是人类探索生命意义和宇宙奥秘的不同路径。
你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关键是要相信这个过程。7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不都在寻找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吗?
2 小注:多萝西 · 霍奇金同样荣获了 1964 年诺贝尔化学奖,并且是英国唯一一位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3 张益唐早年经历的描述参考了《纽约客》的人物特写——《追寻美之真谛》。(The Pursuit of Beauty)
4 如果你读过往期通讯,应该早就发现我对数学和质数有点痴迷。
6 这张地图最初是画在白纸上的。我用咖啡做了做旧处理,想呈现出泛黄的古旧效果。但后来迷上了水彩,几乎把这种效果都盖住了。
7 这句话可能是从我的瑜伽老师那里学来的——又一位专业人士的金句。
点击任意一个指向维基百科(Wikipedia)词条的链接。进入页面后,点击正文中第一个带超链接的词语。持续这个操作——你的浏览路径会呈现这样的轨迹。
【译注: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个全球知名的免费在线百科全书】
不管点哪个词,最后都会跳转到 “哲学” 这个维基百科页面。
2017 年,美国佛蒙特大学的三位数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连接所有知识:维基百科首链网络的结构》(Connecting Every Bit of Knowledge: The Structure of Wikipedia’s First Link Network)。他们用 470 万篇英文维基百科文章进行验证,发现 "哲学" 是最终指向最多的页面。
维基百科里 95% 的词条,最终都会指向 "哲学" 这个页面。
这些词条大多只要点击 10 到 30 次,就能跳转到 "哲学" 页面。(数据来源:Matt Kelcey 2011 年的研究)
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公司会议。大家正在讨论上个季度团队制定的计划,现在正在评估执行结果。数据被随意解读,硬要证明大家想看到的 "事实"。你坐在那里,看穿了这场把戏。
你是不是在想: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你拼尽全力熬过残酷的入学考试、不切实际的父母期望、八轮面试才得到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难道就是为了玩这种数据把戏吗?你忍不住质疑——为什么没人提出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前提假设?为什么要混淆因果关系?为什么要追求这些华而不实的指标?这些指标明明连实际情况都反映不了。为什么我们要把某些所谓的 "不言自明" 当作金科玉律?
会议终于结束了,大家互相道贺,又模棱两可地讨论了下步计划。你无奈地摇摇头,深深叹了口气,心里直犯嘀咕,端起咖啡就赶赴下一场会议。
焦虑是我们对风险的本能反应。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到焦虑时,就说明我们觉得这个风险真实存在、可能发生,而且近期很可能会出现。
认知焦虑就是那种 "求知不得" 的焦躁感。当你渴望了解真相时,就会感到不安、紧张和担忧。你总担心自己的认知有漏洞、有错误,甚至可能对此深信不疑。
说白了,你就是缺资源、少方法、没门路,死活找不到真相。
你之所以被认知焦虑折磨得这么难受,是因为它违背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对真相的本能渴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认知焦虑简直爆表。每天被各种真假信息狂轰滥炸,搞得我们大脑都快丧失分辨能力了。
但追寻 "真相" 这条路可不好走,处处是坑、步步惊心,还充满了各种变数。
要想踏上寻找 "真相" 的智慧之旅,缓解认知焦虑,我们就得全身心投入思想的世界——特别是那些新颖的、超出我们当前理解范围的思想。
但在启程之前,我们还得先穿越回 1970 年的剑桥大学。
英国数学家约翰 · 康威(John Conway)长得酷似年轻时的杰克 · 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就是电影《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里那个男主角。他不仅在有限群论、数论和组合博弈论领域卓有建树,还开创了一个数学分支——趣味数学。
【译注:有限群论是数学中研究元素数量有限的群的分支;数论是数学中专门研究整数性质的分支;组合博弈论是研究规则明确、无运气成分的回合制数学游戏】
说白了,就是纯粹为了好玩而研究的数学(没想到吧!)
1970 年,康威发明了一个叫 "生命游戏" 的数学游戏,咱们今天就要来玩这个。别紧张,就是个趣味数学小游戏而已。
啊?等等... 还有不需要玩家参与的游戏?这算哪门子游戏啊?
这个游戏的规则很简单:开局决定结局,一切按规则自动运行。
还记得你第一次摸到电脑的情景吗?多半是在学校机房——那个莫名其妙要求脱鞋才能进的地方。
你当时玩的可能是扫雷游戏。整个界面都是方格,每个格子里都可能藏着地雷。你得小心点击,稍有不慎就会踩雷爆炸。
想象一个类似的方格棋盘。不过这次不用你点击,而是由你设定初始状态——决定哪些格子需要填色。
想填几个格子都行,多几个少几个随你高兴。游戏会按照下面这些规则自动进行:
如果活细胞的邻居少于两个,它就会因为 "孤独" 而死亡。
死细胞只要周围恰好有三个活细胞邻居,就会 "复活"——就像获得新生一样。
你可以在这里玩这个游戏。只要多试几种不同的初始布局,玩着玩着就会发现神奇的现象。
我建议大家不要跳过这段视频,因为它是理解这篇报道的核心。
你刚才看到了什么?以心理剧电影《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的主题曲为背景的《生命游戏》!
【译注:《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是一部关于成瘾与人性崩坏的心理剧史诗】
如果接触的想法太少,我们的思维就会枯竭。想法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如果我们总是接触同类想法,思维就会在原地打转。这样的想法就像钟摆一样来回重复。
康威的 "生命游戏" 完美诠释了什么是 "涌现" 与 "自组织" 现象。 当我们接触大量不同想法时,就会碰撞出全新的复杂观点。这些观点独具特色,与原先的想法截然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在每天被工作、社交和通勤填满的生活里,怎样才能持续获得新灵感呢?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去维尔米尔镇走一遭。这个小镇既存在于平行宇宙,又与你的现实世界相连。当你踏上它的海岸时,才发现这里可不是什么热情好客的地方。当地居民并不友善,个个面露疲态——脸色灰暗、双眼通红透着认命的神情、肩膀耷拉着。他们昼伏夜出,白天在镇上根本见不着人影。
而你呢,却一心想要攀登 "流明峰"——传说中的知识圣山。据说那些最有学问的智者都隐居在云雾缭绕的山巅,他们潜心钻研各自的学问,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即便偶尔下山,镇上的人也对他们视而不见——就像现在对你这样。
站在镇上就能望见那座山,但所有人都告诉你:要想上山,必须先穿越紫郁暗林——晚期资本主义的常绿森林。镇上的人白天都泡在那片林子里。
【译注:Moradoom 指 一个由资本主义制造的、看似永恒(常绿)却令人窒息的紫黑色困境;Evergreen Forest 借用 "常绿" 讽刺资本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
紫郁暗林原本是片落叶林。大约五十年前,这里被重新栽种了不同树种——四季常青的松树、云杉、冷杉和橡树。这些树木原本都是会随季节更替的典型落叶树种。那时候,乔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落尽枝叶。这种落叶现象受日照时长和气温共同影响。许多落叶植物特意选在无叶期开花,这样能提高授粉效率:对风媒植物而言,没有叶子阻碍能更好地传播花粉;对虫媒植物来说,光秃的枝条让花朵更容易被昆虫发现。
可惜的是,这些占领紫郁暗林的常绿树带来了复杂影响。林子里的树木逐渐分化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培育落叶树:这类树木隔年结果,四季遮阴,生命尽头还能化作柴火。它们天生不爱争抢阳光,生长缓慢,若任其自然生长,便能健康长寿,既造福人类也惠及动物。
吞噬型常绿树:这些庞然大物能长到比北美红杉还要高大。它们虽然全年结果,却几乎不提供树荫。生长速度惊人,是取之不尽的柴火来源,更可怕的是它们的树冠会连成密不透风的顶盖,把整片森林笼罩在永恒的黑暗中。这些巨树疯狂掠夺阳光、水分和养分,让其他树木难以存活;还像瘟疫般传播病害,导致喜光的灌木草丛成片枯死。
更可怕的是,它们会吞噬人的整个生命——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
我们的工作状态就像穿越紫郁暗林。那些参天巨树高不可攀,让我们晒不到阳光;它们又长得密不透风,想要挤过去只会摔得遍体鳞伤。
在喂养这些巨树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透支自己的身心。它们贪得无厌——索求永无止境,而每次我们付出更多,就会被标记为 "可继续榨取" 的对象。
我们付出的代价是:用越来越多的休息时间来换取这些常绿树的果实。我们浇灌这些树木的养料,是破碎梦想的泪水,和凋零感情的坟墓。
而你最终得到的,不过是掉在地上的残果——那不过是伪装成奖励的安慰罢了。
陷入紫郁暗林的泥潭实在太容易了。读到这里的你和我,很可能都深陷其中。我们往往要耗费数十年才能挣脱,但那时早已错过了最好的年华,徒劳追逐着那些安慰性的果实。我们每天在紫郁暗林中挣扎,夜晚回到所谓的家。这本该是躲避森林暴政的避难所,却成了囚禁我们的牢笼。为了维持这个牢笼,我们付出越来越高的情感和经济代价——房租永远在涨,贷款似乎永无止境,屋里总有东西要修要换。而仅剩的那点积蓄,又被我们扔进无意义的消费升级循环:买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去讨好那些根本不在乎我们的人。更可悲的是,有时候连自己都要骗。
不过,逃离紫郁暗林是有办法的,找到更多可培育的落叶树是有可能的,砍掉那些吞噬性常绿树也是能做到的。
2018 年 8 月,在我三个月休假期的最后一个月,我来到了喜马偕尔邦的哈姆塔村。我租了间单间小屋,负责照料我的是年过七旬的多尔玛阿姨和卡尔赞大叔夫妇。虽然像我这样的游客来了又走,但陪伴他们最久的,是那只因雪盲症失明的山地犬兰博。大叔阿姨不仅给我做饭,还成了我的知心伙伴。
我和多尔玛阿姨渐渐形成了固定的生活节奏。每天,我都会穿过一条掩映在苹果树和杏树间的小土路(当地人称为 "pagdandi"),步行去小吃店。那时正值雨季,整座山郁郁葱葱,野花点缀得群山格外秀丽。我尤其钟爱那些白色野花——常常看得出神,而我们的老伙计兰博就爱凑上去闻啊闻,把鼻子蹭得满是花香。
每天清晨,我都会和多尔玛阿姨坐在小吃店外,悠闲地喝着香甜的山地茶,做一件只有山里人才最懂的事——"晒太阳"。这种习惯正在城市生活中逐渐消失。我很难准确解释 "Dhoop Sekana" 的含义,但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寒冷的清晨,你坐在走廊或阳台的草席 / 椅子上,初升的太阳慢慢温暖你的身体。四周万籁俱寂,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一种惬意的感觉油然而生。时间缓缓流逝,你就这样无忧无虑地坐着。
【译注:Dhoop Sekana(印地语)是印度传统日光疗法的科学与文化智慧】
喝茶时,我常和阿姨聊天。她对我的人生经历充满好奇——离家求学工作、每隔几年就换个城市生活,以及为何对我来说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我则惊叹于他们几乎完全靠这片土地自给自足,却对简朴的生活心满意足。
听我这么说,阿姨露出困惑的表情反问道:" 你怎么会觉得我拥有的少呢?我需要的都有了。”
我愣住了,脱口而出:" 您要是多几样东西、多些便利,日子肯定能过得更轻松,也会更开心啊。”
阿姨却再自然不过地说道:"我很知足。"(Main santusht hoon)
【译注:Main Santusht Hoon(印地语)译为我很满足 / 我心满意足】
在喜马拉雅山区那一个月的简朴生活,让我真正懂得了知足常乐的道理。我住在一间只有床垫、椅子和书架的小屋里,靠一盏孤灯照明,停电更是家常便饭。 虽然早已习惯城市的舒适生活,但没过几天我就适应了山里的节奏。除了最初几天的艰难过渡,我很快就在这种慢节奏中找到了内心的满足。 同样容易的是,当我回到正常的生活后,我又回到了以前的模式,无法摆脱不健康的习惯,而多玛阿姨的声音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
【译注:Netflix 是全球领先的流媒体服务平台】
因为当我们真正学会知足,就不会再通过过度消费来抬高身价。没有了 "身份焦虑",自然也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了。
但即便我们成功穿越永青林,真正明白了什么能让自己满足,还是会遇到新的难题。
停下脚步,回想你的人生:你成长的地方、影响过你的人、读过的学校、做过的工作。那些与你相遇的人,有的留下了,但大多数都已远去。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典型的千禧一代,那你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变化最迅猛的时期。我们从工业时代跃进到信息时代,又一头扎进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 "大杂烩时代"。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科学家们都在讨论是否该将这段时期命名为全新的地质纪元——"人类世"(Anthropocene)。
【译注:千禧一代指数字化浪潮中的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人类世(Anthropocene)指地球地质历史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全球性、不可逆影响的新时代】
这场剧变也冲击着现代社会的三大基石:性别、种族和宗教。就拿我们国家来说,当年轻女性越来越开放时,年轻男性却愈发保守——就连这种分化在印度南北部也大不相同。男性越来越难认清和解释自己的社会定位,连 "男子气概" 的定义都模糊了。宗教是印度政治的核心矛盾,阶级和种姓斗争远未平息。即便像你我这样远离 "真实印度" 的城市精英,经济压力也令人窒息。当今的印度千禧一代正身处 " 大挤压时代 "。我们被逼着在短期内完成所有人生目标,为此不惜透支身体、情感和经济承受力——这些目标正在从方方面面压垮我们。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得努力调和从小接受的观念与眼前涌现的新认知。但这些新信息如洪水般涌来——太多、太复杂、太密集,根本消化不完。我们该怎么办呢?
想象一个洞穴,里面的人从小就被囚禁。他们被铁链锁住腿和脖子,只能直勾勾地盯着面前的墙壁,既不能环顾洞穴,也看不到彼此,更看不见自己。
囚徒身后燃着一堆火,火光与囚徒之间有一条高出地面的走道,走道前砌着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 "人偶和生物模型" 来回走动。
这些人沿着矮墙走动时,身体被墙挡住,囚徒看不见他们的影子,只能看到他们举着的物品投在洞壁上的影子。囚徒完全不知道身后发生着什么,眼前晃动的只有洞壁上的投影。当墙后的人说话时,声音在洞穴里回荡,囚徒们却以为这些声音就是影子发出来的。
假设有个囚徒突然获释。当他环顾四周看到那堆火时,火光会刺痛他的眼睛,让他连看清那些投射影子的实物都困难。要是有人告诉他 "现在看到的才是真实世界,墙上那些影子都是假的",他绝对打死也不信。
这个刚获自由的囚徒被强光刺得生疼,二话不说就转身逃回他熟悉的黑暗角落。
每当遇到真正挑战我们世界观的事物时,我们往往会选择视而不见。
柏拉图认为,逃离洞穴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只相信感官,更要依靠理性思考。
在这个痴迷于消费体验和物质享受的世界里,我们把 "感官刺激" 捧上了神坛,甚至将其视为美好生活的标配。
我们总是追逐那些能刺激感官的东西——好看的、好闻的、好吃的、好听的。而最让我们着迷的,还是那些能带来身体快感的享受。
柏拉图认为,真正至高无上且最本质的实在,是理念世界而非感官认知的物质世界。
要让理念主导我们的生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驱散无知洞穴的黑暗——而最立竿见影的做法,莫过于点亮思考的明灯。
A post shared by @yo_runner@yo_runner 分享的帖子
如果你穿越到 1923 年的英国西萨塞克斯郡滨海小镇沃辛,会看到两个小女孩正摆弄着便携式矿物分析仪。她们痴迷研究鹅卵石并非偶然——因为父母都是驻埃及的考古学家。其中一个叫多萝西的女孩,在 1928 年跟随父母来到现今约旦境内的杰拉什考古遗址。在那里,她系统记录了 5-6 世纪拜占庭时期多座教堂的马赛克图案。
【译注:马赛克是用小块材料(瓷砖、玻璃、石头等)拼贴而成的装饰图案或画面】
在牛津大学求学期间,她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这些绘图,同时还对同一遗址出土的玻璃镶嵌块进行化学分析。多萝西对化学的热爱与日俱增——16 岁生日时,母亲特意送给她一本 W·H· 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所著的 X 射线晶体学专著《论物质本质》(《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ings》),足见其痴迷程度。
【译注:W·H· 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是 X 射线晶体学之父,诺贝尔奖史上的父子搭档】
这本书决定性地影响了她最终的研究方向。1932 年,多萝西 · 霍奇金在剑桥攻读博士时,敏锐地意识到 X 射线晶体学在解析蛋白质结构方面的潜力。她从小就对物质结构充满好奇——从鹅卵石到蛋白质,而 X 射线晶体学正是点燃这份好奇的催化剂,这项技术即将重塑现代科学的面貌。
1945 年,霍奇金与生物化学家芭芭拉 · 劳等同事成功解析出青霉素的分子结构,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当时科学界对抗生素的所有认知。
1948 年,霍奇金首次接触到人类已知结构最复杂的维生素之一。当时科学界对这种维生素的结构几乎一无所知,当霍奇金发现其中含有钴元素(Cobalt)时,她立即意识到可以通过 X 射线晶体学分析来确定其分子结构。她发表的这项研究成果被学界誉为堪比 "突破音障" 的重大突破。这种维生素对印度城市精英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很多人都缺乏它,它就是维生素 B12(Vitamin B12)。
【译注:钴元素(Cobalt)——从蓝色颜料到癌症治疗的 “多面手” 金属;维生素 B12(Vitamin B12)——唯一含钴的生命必需分子,造血与神经的隐形守护者】
但霍奇金科学生涯的最高成就,还要从 1934 年说起——经过整整三十年的不懈探索才最终取得。
英国有机化学家罗伯特 · 鲁宾逊(Robert Robinson)将一份结晶激素的小样本交给多萝西。这种激素因其在人体内复杂而广泛的作用机制,立即引起了她的浓厚兴趣。但当时的 X 射线晶体学技术尚不成熟,还无法解析胰岛素分子这样复杂的结构。为此,她和同事们耗费多年心血不断改进这项技术。
从她第一次拍摄这种晶体的 X 光照片算起,整整 35 年后,X 射线晶体学和计算机技术才发展到足以解析更大更复杂的分子。霍奇金想要破解这种激素结构的梦想,直到 1969 年才得以实现——当时她终于能带领一支由各国年轻科学家组成的团队,首次揭示出这种结构的奥秘。而这种激素,就是我们今天再熟悉不过的胰岛素。
霍奇金对胰岛素结构的研究,为大规模生产胰岛素治疗 I 型和 II 型糖尿病铺平了道路。
多萝西 · 霍奇金从研究溪流中的鹅卵石起步,最终成功解析了青霉素、维生素 B12 和胰岛素的分子结构,揭开了这些关键物质的本质奥秘。
霍奇金用永不熄灭的好奇之火,驱散了自己和全人类的认知迷雾。而点开这篇文章并读到这里的你,想必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对此我深信不疑。
让我们暂且假设:你不仅穿越了 "莫拉杜姆"——晚期资本主义的常绿森林,还成功逃出了 "伊加摩尔"——那个让人迷失方向的愚昧洞穴。
2013 年,曾在赛百味(Subway )加盟店当过会计的张益唐(Yitang Zhang)突然对妻子说:"最近多留意媒体和报纸",他神秘地补充道:" 说不定会看到我的名字。”
【译注:赛百味(Subway)——从三明治连锁到全球快餐文化的革新者;张益唐(Yitang Zhang)——从默默无闻到震惊数学界的传奇数学家】
真不能怪张太太不信。这世上哪个男人不觉得自己灵光乍现的念头都是天才创见呢?虽然我拿不出具体数据,但我敢打赌,很多女性朋友都会点头赞同。
张益唐与妻子相识于纽约长岛的一家中餐馆,当时她在那儿当服务员。他 1955 年出生于上海,母亲是政府机关的秘书,父亲是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教授。他回忆说,自己从小就对数学充满渴望:" 小时候我就想搞懂数学里的一切,对数学的渴求简直如饥似渴。”
父母因工作调动去了北京,张益唐便留在上海与祖母同住。当时学校全部停课。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研读数学书籍——这些书都是从书店买的,每本还不到一美元。
最终,张益唐赴北京进入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求学,随后又前往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却突然从数学界销声匿迹了。
他辗转于肯塔基州列克星敦和纽约两地,时而借住朋友家,偶尔在汽车旅馆打零工。后来他在赛百味加盟店找了份记账的工作。不工作时,他就去肯塔基大学图书馆研读代数几何和数论期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数学梦想," 他坦言道。
1999 年,在朋友帮助下,他总算在新罕布什尔大学谋得教职。但在数学界,他依然是个无名之辈。
他在离校园四英里外租了间公寓,每天和学生们一起搭乘校车往返办公室。他说最喜欢坐在公交车上思考。
他每周七天雷打不动地工作:早上八九点到办公室,待到傍晚六七点。最长的一次,他也不过休息了两周没碰数学题。有时候清晨醒来,脑子里还萦绕着昨晚入睡前思考的数学问题。办公室外有条长廊,他总爱来回踱步思考。要是走腻了,就去户外散步。3
这位数学家对待日常作息的态度,可比我们大多数人认真多了。
这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给妻子打那通电话时并非酒后胡言——他是认真的。
2013 年 4 月 17 日,他悄无声息地向数学界最负盛名的《数学年刊》( 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了一篇论文。当审稿人完成评审后,给出了如下评价。
审稿人这样评价道:"我们已完成对张益唐《素数间的有界距离》(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论文的审阅。" 他们进一步指出:"该研究成果堪称一流,作者成功证明了素数分布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定理。" 并且表示:"尽管我们仔细核查了所有论证过程,却连最微小的疏漏都难以发现...... 我们非常乐意强烈推荐该论文在《数学年刊》发表。"
张益唐的论文实际上是对数学界著名难题 "孪生素数猜想" 的迂回突破。该猜想认为存在无限多对相差 2 的素数(比如 5 和 7、11 和 13,它们的差都是 2)。这类素数对在数字小的区间较为常见,但随着数字增大就越来越稀少。
【译注:孪生素数猜想是猜想存在无穷多对相差 2 的素数】
张益唐的研究成果虽然未能直接证明存在无限多对孪生素数,但他给出了一个确定的上限值——7000 万。这意味着存在无穷多对素数,它们之间的间隔不超过这个数字。
你可能会说:这算什么突破?从 2(猜想值)到 7000 万(张的证明值)可是差了 3500 万倍啊!但我们都忽略了一个关键:这个结果比起从 2 到无限大的鸿沟,已经是质的飞跃。那些最接近证明孪生素数猜想的数学家们是这样评价的:
" 张益唐的成就令人震撼,他的工作堪称杰作。在数论领域,很多精妙之处在于其论证机制。令人惊叹的是,尽管孤军奋战,他却能完全把握问题的本质——这正是他让我们大吃一惊的原因。”
张益唐堪称 "坚持的力量" 的典范。即便在数学界默默无闻的那些年,他也雷打不动地去图书馆,始终紧跟代数几何和数论领域的最新进展。他日复一日地工作——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作息规律几乎一成不变。2012 年底,张益唐就完成了《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论文,之后又花了数月时间一丝不苟地验证每个步骤,用他自己的话说 "这个过程枯燥至极"。
张益唐的成就与吞噬我们的 "内卷文化" 截然不同——就像莫拉杜姆森林那些吞噬一切的树木。他的日常是一首隽永的诗,主题鲜明:持之以恒胜过灵光乍现,可复制的坚持胜过昙花一现的天才。
我们每个人都在 "永恒之河"——那条由无尽责任汇成的长河中跋涉前行。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琐事在脑海中盘旋,对女性而言尤其如此。从孩子、金钱、热水器维修,到每个成年人都要面对的终极难题——"今天吃什么",各种事务接踵而至。
没错,正是那些看似枯燥的日常习惯,就像我们弯腰在河中跋涉时唯一的支撑——那对船桨
在责任之河中航行需要技巧——逆流而上终非长久之计。当孩子需要你全心陪伴时,你必须在场;当项目截止日迫近时,你必须专注完成。但若我们停下脚步观察生活节奏,就会发现规律——责任总在每天 / 每周 / 每月 / 每年的特定时段堆积,而我们总在重复那些可预见的糟糕选择,持续做出次优决定。
日常习惯有一个绝妙之处——它能帮你省去很多决策。那些需要在短时间内对琐事做出的决定。我们渴望多巴胺、饱受压力的大脑已经承担了太多。精心设计的日常习惯,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腾出思考空间,让好奇心得以生长。
因为当我们用 "满足之斧" 劈开莫拉杜姆森林,用 "好奇之火把" 逃离伊加莫尔,再用 "习惯之桨" 渡过永恒之河后,终将抵达目的地的起点。
你终于抵达了。眼前是绵延不绝的群山——极目远眺,峰峦叠嶂。环顾四周,才发现自己竟也站在一座高峰之上。这一路,你是如何走来的?
答案很简单——你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我们每个人,或偶然或有意,都选择了某个职业或领域。在与众多同行、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共事中,你已在这个领域积累了深厚专长。这种专长已内化为你的本能,以至于你时常忘记它是一项宝贵技能。你能在工作中信手拈来地运用它,也能指导那些刚入行的年轻人。你的这项技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你当之无愧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站在峰顶远眺,你能辨认出其他专家也各自立于山巅——有些领域你略知一二,有些只是耳闻,更有你从未知晓的存在。你试图呼喊交流,但声音只在山壁间回荡,无人回应。你想登上另一座高峰,与那里的专家对话,向他们请教,但这意味着你必须做一件艰难的事。
因为离开你所在的山峰,就意味着要忍受 "放下所有已知" 的不适,甘愿重新做回学生。你必须坦然接受:对于那座新的高峰,你一无所知。
匈牙利裔美国精神病学家托马斯 · 萨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 · 萨斯有句名言:" 每一次主动学习,都意味着要放下自尊,忍受阵痛。”
这正是小孩子在尚未形成强烈自我意识时学得又快又好的原因,也是成年人——特别是那些自负或位高权重者——往往止步不前的根源。
我们都必须从自己的知识高峰上走下来。要想真正学到东西,就必须放下固有认知。因为走下高峰的过程会迫使我们做到三件事:
认清自身思维的局限:当我们放下固有认知,从高处走下来时,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专业领域,即便身为专家,也会意识到思维存在边界。
为思考留出空间:当我们从高处下来,向另一座山峰进发时,行走的过程自然就创造了沉思的空间。
摆脱自我束缚:当我们放下固有观念、深入思考后,就能从自我中抽离。这种抽离让人谦卑,使我们看清自身愚行,识破一直以来的错觉。
而当你做到这些时,或许就已踏上了保罗 · 埃尔德什(Paul Erdős)曾行走数十年的那条路。
【译注:保罗 · 埃尔德什(Paul Erdős)——数学界的 “游侠” 与论文狂人】
试想一下,一个人的学术造诣和合作精神竟能如此卓越,以至于整个数学界共同决定用一个数字来纪念他——这就是 "埃尔德什数"。注意,这不是我们死记硬背的那些物理化学常数,既非阿伏伽德罗常数(Avogadro's Number),也非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值。
【译注:阿伏伽德罗常数(Avogadro's Number)——连接微观原子与宏观物质的宇宙密码】
埃尔德什数衡量的是学者与埃尔德什本人的学术关联度。这个数值的计算规则很简单:埃尔德什本人为 0 级;直接与他合著论文的学者为 1 级;与 1 级学者合作过的则为 2 级,以此类推。
目前全球约有 20 万数学家拥有埃尔德什数,据估算,90% 的现役数学家这个数字都小于 8。
试想一下,在你的专业领域里,90% 的同行都能通过合作者与你产生关联。
这位数学家一生与 500 多位学者合作,始终坚持数学是一项集体事业。他过着 "游牧式" 的学术生活,唯一目的就是与其他数学家共同撰写论文。即便晚年,他仍将全部精力投入数学研究——1996 年,他在华沙参加数学会议时与世长辞。
埃尔德什对物质几乎无欲无求——他的全部家当只需一个行李箱就能装下。他将奖金和其他收入大都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和公益事业。一生中,他辗转于全球各地的学术会议、大学和同事家中,仅靠大学客座讲师的津贴和数学奖项的奖金,就足以维持他的差旅和基本生活所需。
他常常不请自来地出现在同事家门口,宣布 "我的大脑已开放",通常停留几天合作完成几篇论文后就启程离开。临走时,他总会询问当前合作者:" 接下来我该去找谁?”
1971 年母亲去世后,他开始服用抗抑郁药和安非他命(Amphetamine)。他的好友——美国数学家罗恩 · 格雷厄姆为此跟他打赌 500 美元,赌他坚持不了一个月不碰这些药物。
【译注:安非他命(Amphetamine)——中枢神经兴奋剂】
埃尔德什赢了赌约,却抱怨这影响了他的学术产出:"你证明了我不算瘾君子,但这一个月我毫无建树。每天早晨起来,我只能对着白纸发呆,像普通人一样毫无灵感——你让数学界倒退了一个月。"
赌约一结束,他就立刻恢复了抗抑郁药和安非他命的服用。
总体而言,埃尔德什的研究风格更倾向于解决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而非开拓新的数学领域。他一生发表了约 1500 篇数学论文,这个数量至今无人能及。5
埃尔德什之所以如此多产,关键在于他热衷合作。他清楚认知自身知识的局限,主动寻求合作者共同推动数学发展。他甘愿放下自我,与其他专家深度协作。
人到三四十岁,结识新朋友本就不易,更何况寻找专业领域的合作伙伴?当我们都深陷各自的研究领域时,该如何抽身而出,与他人建立深度合作?
我们不得不将首期学员规模限制在 40 人,并在 7 月增设第二期来容纳另外 40 人报名者。虽然如此热烈的反响让我们欣喜若狂,但更没想到的是,这个项目还带来了许多意外收获。
你平时能遇到多少既聪明睿智、又富有同理心和创造力的人呢?
一年四次,每次都能结识 40 位新朋友,这样的机会有多难得?
过去一年间,通过四期项目,我们有幸深入结识了 150 多位这样优秀的人。这份幸运让我受宠若惊——随便举几个例子:我们指导过野生动物摄影师、医生、科学家、画家、教授和超级马拉松选手,甚至还有一位埃尔德什数为 2 的数学家。我们帮助过经历人生重大创伤后浴火重生的学员(说实话这让我很惭愧,我能教他们什么呢?)。我们见证了充满洞见的新闻简报、真挚动人的播客和制作精良的 YouTube 频道诞生,虽然只能说是略尽绵力。
每天我都能放下架子,虚心向这些伙伴请教基础问题。而他们总是以惊人的耐心包容我——这种淡定,恐怕只有那些被 "无知记者"Cunk 采访的专家才能超越了。
【译注:Philomena Cunk 是英国喜剧演员 Diane Morgan 扮演的虚构纪录片主持人】
每天,我都能随时通过一条消息或一个电话联系到这些优秀的人。其中一些,我甚至能称得上是朋友了。
或许你现在还没条件打造这样的社群,但寻找专家和合作伙伴总是不难的。具体可以这么做:
先明确 1-2 个你最想学习的领域。最好是那些你长期保持好奇、真心想弄明白的方向。
逢人便问:" 嗨,我想学习 Y 领域的知识,你认识这方面的专家吗?”
一旦找到合适的人选,就请中间人帮忙引荐。我敢打包票,那位专家一定会乐意抽空指导你。
提问要有见地。别指望对方直接给你答案,而是请他们推荐学习资源,或者一起规划学习路线。
你要做的就是:投入时间、潜心钻研这些资源,并定期向专家汇报你的学习进展和收获。
你已经开启了自己的 "人生游戏"。记住,这个游戏只有一个变量:起点。现在的你不仅拥有本领域的见解,还获得了其他陌生领域的智慧。很快,你就能亲眼见证 "涌现效应" 的发生。
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我创作出了这些作品(包括最近三篇:这篇、这篇和这篇)。我从多位艺术家那里汲取灵感(虽然模仿他们的风格都以失败告终),你现在看到的线条和素描都是这么来的。而这次,我尝试手绘了一张幻想地图,绞尽脑汁给各个地方起名字(实在想不出来,最后是我那个痴迷奇幻小说的伴侣帮忙完成的)。我大量运用水彩让地图更生动,至于效果是好是坏、是美是丑,就留给你们来评判吧。
没有这些专家的帮助,我的写作水平能提高吗?门儿都没有!虽然现在他们还不是我的正式合作伙伴,但谁知道未来会怎样呢?
正是未来充满未知的可能性——那些可能诞生的新想法和新项目——才让生活如此值得期待。
这就是秘诀——过上充满智慧生活的关键所在。不过还差最后一步。
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写,掏出手机写,打开电脑写。无论你手边有什么新潮设备,尽管用它来写。
随手记下笔记、灵感片段、随想或名言。涂鸦、素描、水彩都可以。想写长文时,不妨直接手写完成。
写作只为自己而写。写作能逼你理清思路,让想法以逻辑脉络跃然纸上,帮你发现之前没注意的关联,甚至激发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灵感。写作就是一场思想与自我的蜕变之旅。
这是我写这篇文章时早期的草稿笔记。虽然杂乱无章,但乐在其中!
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也无需追求严丝合缝。我把生活阅历、数理科学与哲学思想交融在一起,再点缀些许艺术色彩。
因为艺术与科学本无界限。正如《数学童话》(《Once Upon a Prime 》)作者、博学多才的莎拉 · 哈特所说:
数学和文学其实是殊途同归——它们都是人类探索生命意义和宇宙奥秘的不同路径。
你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关键是要相信这个过程。7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不都在寻找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吗?
2 小注:多萝西 · 霍奇金同样荣获了 1964 年诺贝尔化学奖,并且是英国唯一一位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3 张益唐早年经历的描述参考了《纽约客》的人物特写——《追寻美之真谛》。(The Pursuit of Beauty)
4 如果你读过往期通讯,应该早就发现我对数学和质数有点痴迷。
6 这张地图最初是画在白纸上的。我用咖啡做了做旧处理,想呈现出泛黄的古旧效果。但后来迷上了水彩,几乎把这种效果都盖住了。
7 这句话可能是从我的瑜伽老师那里学来的——又一位专业人士的金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