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压力中解脱出来
如何从压力中解脱出来
探讨情绪与压力的关系,强调短期压力的积极作用,如增强免疫力和专注力,并介绍生理性叹息法作为快速减压工具,帮助调节身心状态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作者
Andrew Huberman
作者
Andrew Huberman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15日
原文链接
https://archive.nytimes.com/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4/06/13/no-clocking-out/
Jun 3, 2025
情绪:大脑与身体互动的逻辑框架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要聊聊情绪科学。第一个月我们讲了睡眠和清醒,上个月探讨了神经可塑性(大脑根据经验自我改变的能力),这个月我们要来研究这些我们称之为"情绪"的东西。我们会解析情绪的本质、运作机制,以及如何控制情绪(虽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不想控制)。关于情绪我们将做四期节目,今天要重点讨论一个我们最常称之为"压力"的东西。
你可能会想:"等等,压力不是情绪吧?"但其实,压力恰恰反映了我们内心感受与外界经历是否匹配——包括发生在我们身上和周围的事情。稍后你就会明白,这些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情绪。因此,今天我们会从生物学角度解析情绪,也会涉及一些相关的心理学概念,当然更会重点讨论如何控制所谓的"压力"。同时,我们还要澄清一些关于压力的常见误区,比如"压力会削弱免疫力"——这个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成立,但在其他情况下,压力反而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最后我们会进一步深入探讨: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警觉或平静这些内在状态,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关于今天这期节目,我想带大家建立一个全新的情绪认知框架,让我们不再简单地把感受归类为开心、难过、抑郁或焦虑。我会提供基于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实用方法,帮助你在感到生活压力时更好地稳定自己,也能更有效地支持身边的人——无论是作为专业人士帮助来访者,还是作为家人支持伴侣或孩子。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行为调节方法、有效的营养补充方案,也会涉及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话题(后续会有专题深入讨论)。你可能不知道,像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强迫症这些问题都包含着强烈的情绪因素,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今天我们要澄清很多常见误解,你会了解到大脑和身体如何协同工作——因为说到最能体现身心联系的话题,莫过于压力和情绪了。无论是快乐还是焦虑,这些体验都同时发生在大脑和身体里,我们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与内脏器官时刻都在交流。现代神经科学已经不再孤立研究大脑,因为身体对大脑的影响同样深刻。今天我们不会讨论模糊的"正念"概念,而要聚焦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帮助你协调身心状态、改善生活体验,在适当时候调节情绪。这不是要你变得机械化,而是通过更好地掌控你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身体),让你在与外界互动时获得更多主动权。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解析:什么是压力?什么是情绪?为什么今天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讨论?
"那么到底什么是压力呢?我们总听人说压力有害,也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压力山大。”
压力:被过分简化的'动物攻击'理论(过于片面)
说到压力,大家可能都听过这种说法:压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有害产物,源自远古时代我们被野兽或其他人类追捕的经历,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毫无用处——仿佛是我们身体里一个多余的、有害的器官系统。但首先,所有生物都会经历压力,虽然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人类发展出武器、建筑和火种等防御手段前,我们确实经常面临野兽和其他部落的威胁。不过,认为古人(这个时间跨度可以涵盖中世纪、100年前、1000年甚至1万年前)只面临动物攻击这种单一压力源就太天真了,那时同样存在伴侣出轨、亲人离世等心理压力——想象一下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亲人外出打猎或探亲后一去不返却无从得知原因,这该多让人焦虑?寒冷、饥荒、担忧,这些压力源自古就有。实际上,压力本质上是一个通用机制,它的核心功能是调动大脑和身体的各项系统,而非专门应对老虎攻击等特定威胁——正因如此,这个机制才具有普遍适用性。最关键的是,控制压力的生物机制已经编码在我们的基因里:你现在就拥有不需要神经可塑性就能抑制压力的细胞、化学物质和神经通路。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这些实时应对压力的实用工具(而非冥想等事后练习),这些经过实验室验证的方法能让你在压力来袭时立即应对。现在,让我们来深入探讨压力反应机制。
压力反应机制:通用调节系统、血流导向与行为驱动
理解了这些原理,你就能明白我接下来要介绍的工具为什么有效——可能有人会说'直接告诉我怎么做就行',但请相信我,只有掌握机制原理,你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方法、传授给别人,并根据生活变化调整它们;虽然我们后续会提供速查表之类的资料,但理解底层机制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压力?首先要区分'压力源'(让我们感到压力的事物)和'压力'(身心对压力源的反应),今天主要讨论后者。我们都知道压力源可以是生理性的(比如让你在寒冷中长时间不穿外套)也可以是心理性的(比如同时备考多门考试导致无法兼顾睡眠和社交需求)——而正如前所述,压力反应本身是通用的,不分生理或情绪压力。现在我们来重点看看压力反应发生的即时影响(短期压力反应)。
我们体内有一组特殊的神经元,叫做交感神经链节(虽然名字里有'交感'二字,但与情感无关,'sympa'在这里表示'共同作用'),它们从颈部一直延伸到肚脐下方——当我们在心理上或环境中遇到压力源时(比如恐高的人站在高处、讨厌的人突然出现),这条神经元链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被快速激活,释放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神经调节物质(这种物质平时负责控制肌肉运动,比如端咖啡、写字等动作,在大脑则与注意力相关);但为了避免全身肌肉同时收缩导致僵直(就像破伤风毒素引发的症状那样危险),这些神经元会通过'节后神经元'进一步释放肾上腺素——这个快速反应系统的精妙之处在于:肾上腺素会通过β受体让腿部肌肉和心脏等关键部位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同时收缩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非紧急部位的血管;这就是压力反应的双重机制:一方面激活必要功能(心跳加速、肌肉供血),另一方面抑制非紧急功能(比如唾液分泌减少导致口干)——本质上,压力反应就是通过这种通用机制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可能是肢体动作,也可能是冲动发言),如果你想控制压力,关键就是要学会处理这种躁动感;说到这里,我觉得应该先给大家一个实用工具了(否则再讲太多科学原理可能会让人失去耐心)。
【译注:β受体是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一种,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主要分布在心脏、血管、支气管、脂肪细胞等,负责介导肾上腺素(Adrenalin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信号传递。】
实用压力管理工具:降低警觉或提升平静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一堂标准的大学压力反应课程,但我要带给大家的是更实用的内容——基于我们已经了解的压力反应机制,来探讨如何在压力突然出现时快速缓解甚至消除它。比如当你正在演讲或参加视频会议时,突然感到脸红心跳、过度警觉、情绪激动想要平静下来。据我所知,最有效的实时减压工具都能直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这个系统控制着身体的警觉与平静状态,虽然通常是自动运行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特定'切入点'来调节)。那些'冷静下来'的自我暗示其实往往适得其反,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激活体内专门负责放松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从颈部延伸到腹部的交感神经不同,副交感神经('para'意为'邻近')主要分布在脑干、颈部和骨盆区域——尤其是控制面部和眼睛的颅神经(比如瞳孔收缩、舌头动作等),以及影响气管的神经。虽然骨盆区域的副交感神经控制着生殖器、膀胱和直肠(这些需要通过脊髓间接控制),但面部和呼吸道的神经却有着直接控制点,能让我们实时对抗压力反应。为了避免给大家太多理论负担,我现在就分享第一个工具——据我所知这是最快的。
实时减压最快途径:"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法
根据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最快速有效的自主放松方法就是所谓的'生理性叹息'(Physiological Sigh)——虽然你们可能在我之前的播客中听过这个说法,但今天我要从呼吸调节的角度详细解释:其实你们一直在无意识地进行这种呼吸,只是压力来临时往往会忘记可以主动运用这个技巧;我们实验室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ck Feldman实验室的研究都证明,这套方法能即时有效缓解压力反应;现在流行的'呼吸练习'通常需要专门花时间进行,但我要说的'生理性叹息'完全不同——这是医学院教材里明确记载的、关于大脑与呼吸系统(膈肌、肺部、心脏)相互作用的生理机制:当压力反应出现时,心跳加速、血液涌向大肌肉群、面部发烫,虽然我们通常认为心率不受意识控制,但通过调节呼吸确实能直接影响它——吸气时膈肌下移、心脏空间扩大、血流变缓,位于心脏的窦房结神经元会向大脑发送'血流变慢'的信号,促使大脑加快心率;反之呼气时膈肌上移、心脏空间缩小、血流加速,副交感神经系统就会让心跳放缓;因此想要快速平静,只需延长或加强呼气(比吸气更长更有力)——这就是'生理性叹息'的独特之处,它不需要专门练习,能在压力出现的瞬间直接使用(虽然这个现象在1930年代就被发现了)。
【译注:窦房结是心脏的天然起搏器,位于右心房上部近上腔静脉入口处,由特化的心肌细胞构成,能自发产生电信号,主导心脏节律(正常心率60~100次/分钟)。】
快速平静之道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ck Feldman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Mark Krasnow实验室已经从神经生物学层面深入研究了这种现象——这种被称作'生理性叹息'的呼吸模式,其实是人类和动物在入睡时自然产生的反应;当体内二氧化碳积聚过多时(稍后会解释),你在睡眠中也会不自主地进行这种呼吸;同样,当人们痛哭后试图平复呼吸,或身处幽闭空间感到恐慌时,都会本能地启动这种呼吸方式。最神奇的是,我们能自主控制膈肌这个骨骼肌(不像胰腺或脾脏那样无法直接调控),通过支配膈肌的膈神经(phrenic nerve)实现有意识的呼吸调节——你可以随意进行双倍吸气或延长呼气。虽然我之前说过'吸气多于呼气会加速心跳',但'生理性叹息'的双重吸气-长呼气模式却另有玄机:连续两次吸气(即使第二次只多吸入微量空气)能重新扩张肺部数百万个肺泡(这些肺泡展开后总面积堪比网球场),而随后的长呼气则能高效排出积聚的二氧化碳(这正是让我们感到焦躁的元凶之一)。我们实验室正与斯坦福精神病学副主任David Spiegel合作研究这种呼吸法对压力反应的调节作用(研究仍在进行中),但现有成果已明确显示:'生理性叹息'是人体内置的最快速减压机制。不同于需要长期练习的正念冥想,当你面临财务危机、感情纠纷或任何突发压力时,只需进行1-3次'双重吸气-长呼气'(每次呼气时间超过吸气),就能立即降低警觉水平——在无法用意志力控制情绪的亢奋状态下,这可能是唯一能绕过思维直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速效方法。
心率减速关键要点:迷走神经延迟效应
关于用生理性叹息或延长呼气来缓解压力的重要提示:很多人担心心率下降不够快,但其实心率下降过快反而危险——比如所谓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有人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晕倒,或看到血腥场面就昏厥,都是因为心率骤降过快导致的);这不是压力过大造成的崩溃,而是身体自我平静的机制反应过度了——所以当你使用生理性叹息时,心率通常需要20-30秒才能平稳下降(可能需要重复几次),这才是呼吸法调节压力的正确节奏;另一个关键是:当你通过调节身体来平静思维时(比如感到焦虑不安时使用生理性叹息),大脑会重新获得控制压力反应的能力——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最佳状态:既保持警觉又心境平和(当然睡觉时除外),这种'警觉而平静'的状态才是应对压力的理想平衡点。
循环叹息法:助眠与镇静良方
对于有睡眠障碍或白天难以放松的朋友,可以尝试连续做10-15次生理性叹息(有些人甚至做着做着就睡着了,比如躺着看书时做太多这种呼吸真的会让人犯困)——其实大多数呼吸练习都有个规律:如果吸气比呼气更长更有力,通常会让你更清醒;反过来如果呼气比吸气更长更有力,则容易产生睡意;现在网上流传的各种实验室研发的呼吸法,凡是强调延长呼气的,基本都被用作助眠工具;但生理性叹息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为实时减压设计的,就像随身携带的应急工具,生活中随时遇到压力随时都能用。
关于鼻呼吸和口呼吸的选择,现在有大量研究资料可以参考——比如去年出版的畅销书《呼吸:失落艺术的科学》(Breath: The New Science of a Lost Art)(作者James Nestor,非常推荐),还有斯坦福学者Sandra Kahn和Paul Ehrlich合著、Jared Diamond与Robert Sapolsky作序的《下巴》(Jaws)一书(虽然Jared Diamond不是斯坦福的),这些权威著作都详细阐述了鼻呼吸的种种好处:改善面部轮廓(特别是儿童)、增强抗感染能力等等;虽然做生理性叹息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鼻子双重吸气、嘴巴呼气,但实际操作中只用鼻子或只用嘴巴也完全没问题——这其实与大脑的呼吸控制机制有关:我们有两个呼吸中枢,一个负责规律性的吸呼循环,另一个则管理其他呼吸模式。
大脑中的双呼吸中枢
这个被称为'前包钦格核'的呼吸中枢(名字来源于一瓶葡萄酒,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Jack Feldman发现),以及同样由Feldman发现的邻近的'面旁核'——每当你进行双重吸气或双重呼气时,面旁核就会被激活(它最初进化出来是为了让我们能在说话时保持呼吸,毕竟说话时没法保持规律的吸呼节奏);我告诉你这些不是为了增加认知负担,只是想说明:当你做双重呼吸时,其实就是在激活这个面旁核,它还有个很酷的附加效果——由于它靠近控制面部的神经元区域,会连带放松下颌(控制说话的神经元和舌部神经元之间存在某种联动机制),所以当我们做生理性叹息时,其实是在激活一套能让我们说话更清晰、更好控制面部和下颌肌肉的神经回路(也许还能帮助我们在压力下管住自己的嘴)。
清晰发音呼吸法
这套机制本质上是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我们与生俱来的镇静系统,不论父母是谁都具备)来放松身心——控制面部、眼睛等部位的神经元会协同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压力下我们会口齿不清或身体颤抖),就像脊髓中央那些让我们身体亢奋的神经元会集体激活一样;今天讲了不少科学原理,现在你已掌握生理性叹息这个工具:知道延长呼气能减缓心跳,而强调吸气则会加速心跳。
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压力问题——先别管它是急性还是慢性、有益还是有害,而是从三个不同的时间维度来看待它。
三种压力类型:短期、中期与长期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压力与情绪的关系——相信我,这完全关乎你的情绪状态是否健康、应对能力是否良好(虽然这些通常是心理学讨论的范畴),但我们现在要从生理学这个医学教科书的角度切入,很快会回到心理学层面;不过在此之前,我希望你们先清楚区分三种时间维度的压力(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它们各自的利弊。
我们都听过压力有害的说法,看过那些吓人的对比图——左边标着'健康'的饱满大脑,右边标着'压力'的萎缩大脑(特别是掌管记忆的海马体明显缩小);研究显示压力会加剧阿尔茨海默症,诱发精神分裂症倾向者发病,导致成瘾者复吸;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反复强调压力有害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短期压力其实对我们有积极作用——压力其实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类型。
短期压力的积极效应:提升免疫力与专注力
长期压力确实有害(正如刚才提到的种种原因),但很少有人讨论短期压力的积极作用——更没人明确界定'短期'和'长期'的具体时长(是五分钟?五天?期末考试期间?还是整个毕业论文周期?);现在我要用科学数据来厘清这个混乱的概念:首先,急性压力反应其实能增强免疫系统(虽然听起来难以置信)——当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压力反应时,这套机制会激活脾脏释放杀伤细胞来吞噬病原体;肾上腺素(也就是epinephrine)的短期释放正是对抗感染的关键(这点被严重低估了);这也引出一个大家常问的技巧:通过刻意调节呼吸来激活压力反应(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短期压力带来的瞳孔放大、心跳加速、认知敏锐等变化,会启动大脑的特定区域让你进入高度专注状态(虽然视野会变窄),这种'持续时间-路径-结果'的分析模式能帮你快速评估环境并做出反应;其实这套机制进化出来就是为了应对饥荒、感染等各类威胁(无论是心理、生理还是病原体刺激),因为压力反应本质上是通用的——当我们利用这个原理时,关键在于把握肾上腺素释放的时机。
肾上腺素(Epinephrine)激活免疫杀伤细胞
肾上腺释放的肾上腺素不仅能激活脾脏等免疫器官中的杀伤细胞,还会与淋巴系统协同对抗感染——这方面最典型的研究案例就是所谓的'维姆·霍夫呼吸法'(以绰号'冰人'的荷兰冒险家维姆·霍夫命名,这位自封'敢死队员'保持着多项吉尼斯纪录,比如冰下游泳、穿短裤登乞力马扎罗山、沙漠无水穿越等);其实他创立的这套呼吸法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其基础源自更古老的'Tummo呼吸法'(现在很多人称之为'超氧呼吸法')。
循环深呼吸就是压力反应:维姆·霍夫法、Tummo与超氧呼吸
虽然呼吸练习爱好者可能会争辩说这不算真正的'超氧呼吸'(因为同时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但无论叫它维姆·霍夫法、Tummo还是超氧呼吸,本质上都是快速有意识的呼吸——也就是人为的过度换气;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你有意识地快速呼吸25个循环(鼻吸口呼,有时也用嘴呼吸),大约15-20次后就会感到异常清醒(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引发恐慌发作),这种反应源于横膈膜快速运动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肾上腺素;维姆被称为'冰人'正是因为他发现这种呼吸模式配合冷水浴(冷水也是压力源)能激发肾上腺素分泌——无论是刻意进行25次循环呼吸、冲冷水澡还是冰浴,本质上都是在模拟压力反应,而释放的肾上腺素能有效抵御感染(这点已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证实:受试者注射模拟感染的细菌内毒素后,进行特定呼吸训练的那组人几乎没出现发烧、恶心等症状);具体操作是:25-30次深呼吸后屏息15秒,重复3-4轮后最后深吸气屏息(但切记绝对不要在靠近水域的地方练习,已有因'浅水昏厥'致死的案例,青光眼患者也不宜屏息),这套方法通过激发短期压力反应(即急性压力反应)来对抗各类应激源——就像身体被割伤时自动启动的防御机制一样。
短期炎症有益论
当你在森林徒步受伤时,身体会立即启动炎症反应——虽然人们总说炎症有害(比如导致阿尔茨海默症),但其实红肿发炎的过程会召集巨噬细胞(如果是神经组织则是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救护车'赶赴现场清理创伤;短期来看,这种看似可怕的炎症反应其实大有益处:它既能标记受损组织,又能激活全身修复机制;所以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压力峰值(无论是赶 deadline 的轻度压力还是更强烈的反应),反而能增强抗感染能力、加速伤口愈合——这就是压力反应的积极面。
拖延症与自制促智剂
这种压力感其实正是拖延症的关键——总有人问我怎么克服拖延,其实答案在于理解你正在自我施加压力(因为压力就像一种强效促智药物);人们常问什么是最强促智剂?其实就是压力本身:对失败的担忧、对成功的渴望、截止期限的迫近,那种'天啊再不行动就完了'的紧迫感,才是你能找到的最佳认知增强剂(当然得配合优质睡眠,不过睡眠专题我们之前已经讨论整整一个月了,这里就不赘述)。
短期压力确实有益,但关键在于当你不需要时能够及时关闭这种压力反应——让我们明确一下短期(急性)压力反应与抗感染能力的关系: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放松反而可能致病
当我们长时间工作、照顾亲人或持续处于压力状态后终于放松下来,比如去度假想着'总算能休息了',结果反而生病了——这是因为肾上腺素水平骤降导致免疫系统也跟着崩溃;所以请记住这个关键点:具体时间因人而异(有人非要问精确到几小时),但有个简单判断标准——当你开始持续失眠(关于睡眠问题可以参考往期节目),就说明急性压力已经转为慢性压力了;我这辈子有很多愿望,但今天最想传递的理念是:从孩童到成年,我们终生都需要学会关闭压力反应,比如用生理性叹息法;既然我们能通过冰浴、冷水澡或Tummo呼吸法(也就是维姆·霍夫呼吸法)主动激活压力系统,那就更要学会踩刹车。
情绪:大脑与身体互动的逻辑框架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要聊聊情绪科学。第一个月我们讲了睡眠和清醒,上个月探讨了神经可塑性(大脑根据经验自我改变的能力),这个月我们要来研究这些我们称之为"情绪"的东西。我们会解析情绪的本质、运作机制,以及如何控制情绪(虽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不想控制)。关于情绪我们将做四期节目,今天要重点讨论一个我们最常称之为"压力"的东西。
你可能会想:"等等,压力不是情绪吧?"但其实,压力恰恰反映了我们内心感受与外界经历是否匹配——包括发生在我们身上和周围的事情。稍后你就会明白,这些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情绪。因此,今天我们会从生物学角度解析情绪,也会涉及一些相关的心理学概念,当然更会重点讨论如何控制所谓的"压力"。同时,我们还要澄清一些关于压力的常见误区,比如"压力会削弱免疫力"——这个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成立,但在其他情况下,压力反而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最后我们会进一步深入探讨: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警觉或平静这些内在状态,究竟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关于今天这期节目,我想带大家建立一个全新的情绪认知框架,让我们不再简单地把感受归类为开心、难过、抑郁或焦虑。我会提供基于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实用方法,帮助你在感到生活压力时更好地稳定自己,也能更有效地支持身边的人——无论是作为专业人士帮助来访者,还是作为家人支持伴侣或孩子。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行为调节方法、有效的营养补充方案,也会涉及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话题(后续会有专题深入讨论)。你可能不知道,像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强迫症这些问题都包含着强烈的情绪因素,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今天我们要澄清很多常见误解,你会了解到大脑和身体如何协同工作——因为说到最能体现身心联系的话题,莫过于压力和情绪了。无论是快乐还是焦虑,这些体验都同时发生在大脑和身体里,我们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与内脏器官时刻都在交流。现代神经科学已经不再孤立研究大脑,因为身体对大脑的影响同样深刻。今天我们不会讨论模糊的"正念"概念,而要聚焦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帮助你协调身心状态、改善生活体验,在适当时候调节情绪。这不是要你变得机械化,而是通过更好地掌控你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身体),让你在与外界互动时获得更多主动权。现在,就让我们开始解析:什么是压力?什么是情绪?为什么今天要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讨论?
"那么到底什么是压力呢?我们总听人说压力有害,也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压力山大。”
压力:被过分简化的'动物攻击'理论(过于片面)
说到压力,大家可能都听过这种说法:压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有害产物,源自远古时代我们被野兽或其他人类追捕的经历,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毫无用处——仿佛是我们身体里一个多余的、有害的器官系统。但首先,所有生物都会经历压力,虽然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人类发展出武器、建筑和火种等防御手段前,我们确实经常面临野兽和其他部落的威胁。不过,认为古人(这个时间跨度可以涵盖中世纪、100年前、1000年甚至1万年前)只面临动物攻击这种单一压力源就太天真了,那时同样存在伴侣出轨、亲人离世等心理压力——想象一下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亲人外出打猎或探亲后一去不返却无从得知原因,这该多让人焦虑?寒冷、饥荒、担忧,这些压力源自古就有。实际上,压力本质上是一个通用机制,它的核心功能是调动大脑和身体的各项系统,而非专门应对老虎攻击等特定威胁——正因如此,这个机制才具有普遍适用性。最关键的是,控制压力的生物机制已经编码在我们的基因里:你现在就拥有不需要神经可塑性就能抑制压力的细胞、化学物质和神经通路。今天我要分享的就是这些实时应对压力的实用工具(而非冥想等事后练习),这些经过实验室验证的方法能让你在压力来袭时立即应对。现在,让我们来深入探讨压力反应机制。
压力反应机制:通用调节系统、血流导向与行为驱动
理解了这些原理,你就能明白我接下来要介绍的工具为什么有效——可能有人会说'直接告诉我怎么做就行',但请相信我,只有掌握机制原理,你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方法、传授给别人,并根据生活变化调整它们;虽然我们后续会提供速查表之类的资料,但理解底层机制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压力?首先要区分'压力源'(让我们感到压力的事物)和'压力'(身心对压力源的反应),今天主要讨论后者。我们都知道压力源可以是生理性的(比如让你在寒冷中长时间不穿外套)也可以是心理性的(比如同时备考多门考试导致无法兼顾睡眠和社交需求)——而正如前所述,压力反应本身是通用的,不分生理或情绪压力。现在我们来重点看看压力反应发生的即时影响(短期压力反应)。
我们体内有一组特殊的神经元,叫做交感神经链节(虽然名字里有'交感'二字,但与情感无关,'sympa'在这里表示'共同作用'),它们从颈部一直延伸到肚脐下方——当我们在心理上或环境中遇到压力源时(比如恐高的人站在高处、讨厌的人突然出现),这条神经元链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被快速激活,释放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神经调节物质(这种物质平时负责控制肌肉运动,比如端咖啡、写字等动作,在大脑则与注意力相关);但为了避免全身肌肉同时收缩导致僵直(就像破伤风毒素引发的症状那样危险),这些神经元会通过'节后神经元'进一步释放肾上腺素——这个快速反应系统的精妙之处在于:肾上腺素会通过β受体让腿部肌肉和心脏等关键部位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同时收缩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非紧急部位的血管;这就是压力反应的双重机制:一方面激活必要功能(心跳加速、肌肉供血),另一方面抑制非紧急功能(比如唾液分泌减少导致口干)——本质上,压力反应就是通过这种通用机制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可能是肢体动作,也可能是冲动发言),如果你想控制压力,关键就是要学会处理这种躁动感;说到这里,我觉得应该先给大家一个实用工具了(否则再讲太多科学原理可能会让人失去耐心)。
【译注:β受体是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一种,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主要分布在心脏、血管、支气管、脂肪细胞等,负责介导肾上腺素(Adrenalin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信号传递。】
实用压力管理工具:降低警觉或提升平静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一堂标准的大学压力反应课程,但我要带给大家的是更实用的内容——基于我们已经了解的压力反应机制,来探讨如何在压力突然出现时快速缓解甚至消除它。比如当你正在演讲或参加视频会议时,突然感到脸红心跳、过度警觉、情绪激动想要平静下来。据我所知,最有效的实时减压工具都能直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这个系统控制着身体的警觉与平静状态,虽然通常是自动运行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特定'切入点'来调节)。那些'冷静下来'的自我暗示其实往往适得其反,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激活体内专门负责放松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从颈部延伸到腹部的交感神经不同,副交感神经('para'意为'邻近')主要分布在脑干、颈部和骨盆区域——尤其是控制面部和眼睛的颅神经(比如瞳孔收缩、舌头动作等),以及影响气管的神经。虽然骨盆区域的副交感神经控制着生殖器、膀胱和直肠(这些需要通过脊髓间接控制),但面部和呼吸道的神经却有着直接控制点,能让我们实时对抗压力反应。为了避免给大家太多理论负担,我现在就分享第一个工具——据我所知这是最快的。
实时减压最快途径:"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法
根据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最快速有效的自主放松方法就是所谓的'生理性叹息'(Physiological Sigh)——虽然你们可能在我之前的播客中听过这个说法,但今天我要从呼吸调节的角度详细解释:其实你们一直在无意识地进行这种呼吸,只是压力来临时往往会忘记可以主动运用这个技巧;我们实验室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ck Feldman实验室的研究都证明,这套方法能即时有效缓解压力反应;现在流行的'呼吸练习'通常需要专门花时间进行,但我要说的'生理性叹息'完全不同——这是医学院教材里明确记载的、关于大脑与呼吸系统(膈肌、肺部、心脏)相互作用的生理机制:当压力反应出现时,心跳加速、血液涌向大肌肉群、面部发烫,虽然我们通常认为心率不受意识控制,但通过调节呼吸确实能直接影响它——吸气时膈肌下移、心脏空间扩大、血流变缓,位于心脏的窦房结神经元会向大脑发送'血流变慢'的信号,促使大脑加快心率;反之呼气时膈肌上移、心脏空间缩小、血流加速,副交感神经系统就会让心跳放缓;因此想要快速平静,只需延长或加强呼气(比吸气更长更有力)——这就是'生理性叹息'的独特之处,它不需要专门练习,能在压力出现的瞬间直接使用(虽然这个现象在1930年代就被发现了)。
【译注:窦房结是心脏的天然起搏器,位于右心房上部近上腔静脉入口处,由特化的心肌细胞构成,能自发产生电信号,主导心脏节律(正常心率60~100次/分钟)。】
快速平静之道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ck Feldman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Mark Krasnow实验室已经从神经生物学层面深入研究了这种现象——这种被称作'生理性叹息'的呼吸模式,其实是人类和动物在入睡时自然产生的反应;当体内二氧化碳积聚过多时(稍后会解释),你在睡眠中也会不自主地进行这种呼吸;同样,当人们痛哭后试图平复呼吸,或身处幽闭空间感到恐慌时,都会本能地启动这种呼吸方式。最神奇的是,我们能自主控制膈肌这个骨骼肌(不像胰腺或脾脏那样无法直接调控),通过支配膈肌的膈神经(phrenic nerve)实现有意识的呼吸调节——你可以随意进行双倍吸气或延长呼气。虽然我之前说过'吸气多于呼气会加速心跳',但'生理性叹息'的双重吸气-长呼气模式却另有玄机:连续两次吸气(即使第二次只多吸入微量空气)能重新扩张肺部数百万个肺泡(这些肺泡展开后总面积堪比网球场),而随后的长呼气则能高效排出积聚的二氧化碳(这正是让我们感到焦躁的元凶之一)。我们实验室正与斯坦福精神病学副主任David Spiegel合作研究这种呼吸法对压力反应的调节作用(研究仍在进行中),但现有成果已明确显示:'生理性叹息'是人体内置的最快速减压机制。不同于需要长期练习的正念冥想,当你面临财务危机、感情纠纷或任何突发压力时,只需进行1-3次'双重吸气-长呼气'(每次呼气时间超过吸气),就能立即降低警觉水平——在无法用意志力控制情绪的亢奋状态下,这可能是唯一能绕过思维直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速效方法。
心率减速关键要点:迷走神经延迟效应
关于用生理性叹息或延长呼气来缓解压力的重要提示:很多人担心心率下降不够快,但其实心率下降过快反而危险——比如所谓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有人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晕倒,或看到血腥场面就昏厥,都是因为心率骤降过快导致的);这不是压力过大造成的崩溃,而是身体自我平静的机制反应过度了——所以当你使用生理性叹息时,心率通常需要20-30秒才能平稳下降(可能需要重复几次),这才是呼吸法调节压力的正确节奏;另一个关键是:当你通过调节身体来平静思维时(比如感到焦虑不安时使用生理性叹息),大脑会重新获得控制压力反应的能力——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最佳状态:既保持警觉又心境平和(当然睡觉时除外),这种'警觉而平静'的状态才是应对压力的理想平衡点。
循环叹息法:助眠与镇静良方
对于有睡眠障碍或白天难以放松的朋友,可以尝试连续做10-15次生理性叹息(有些人甚至做着做着就睡着了,比如躺着看书时做太多这种呼吸真的会让人犯困)——其实大多数呼吸练习都有个规律:如果吸气比呼气更长更有力,通常会让你更清醒;反过来如果呼气比吸气更长更有力,则容易产生睡意;现在网上流传的各种实验室研发的呼吸法,凡是强调延长呼气的,基本都被用作助眠工具;但生理性叹息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为实时减压设计的,就像随身携带的应急工具,生活中随时遇到压力随时都能用。
关于鼻呼吸和口呼吸的选择,现在有大量研究资料可以参考——比如去年出版的畅销书《呼吸:失落艺术的科学》(Breath: The New Science of a Lost Art)(作者James Nestor,非常推荐),还有斯坦福学者Sandra Kahn和Paul Ehrlich合著、Jared Diamond与Robert Sapolsky作序的《下巴》(Jaws)一书(虽然Jared Diamond不是斯坦福的),这些权威著作都详细阐述了鼻呼吸的种种好处:改善面部轮廓(特别是儿童)、增强抗感染能力等等;虽然做生理性叹息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鼻子双重吸气、嘴巴呼气,但实际操作中只用鼻子或只用嘴巴也完全没问题——这其实与大脑的呼吸控制机制有关:我们有两个呼吸中枢,一个负责规律性的吸呼循环,另一个则管理其他呼吸模式。
大脑中的双呼吸中枢
这个被称为'前包钦格核'的呼吸中枢(名字来源于一瓶葡萄酒,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Jack Feldman发现),以及同样由Feldman发现的邻近的'面旁核'——每当你进行双重吸气或双重呼气时,面旁核就会被激活(它最初进化出来是为了让我们能在说话时保持呼吸,毕竟说话时没法保持规律的吸呼节奏);我告诉你这些不是为了增加认知负担,只是想说明:当你做双重呼吸时,其实就是在激活这个面旁核,它还有个很酷的附加效果——由于它靠近控制面部的神经元区域,会连带放松下颌(控制说话的神经元和舌部神经元之间存在某种联动机制),所以当我们做生理性叹息时,其实是在激活一套能让我们说话更清晰、更好控制面部和下颌肌肉的神经回路(也许还能帮助我们在压力下管住自己的嘴)。
清晰发音呼吸法
这套机制本质上是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我们与生俱来的镇静系统,不论父母是谁都具备)来放松身心——控制面部、眼睛等部位的神经元会协同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压力下我们会口齿不清或身体颤抖),就像脊髓中央那些让我们身体亢奋的神经元会集体激活一样;今天讲了不少科学原理,现在你已掌握生理性叹息这个工具:知道延长呼气能减缓心跳,而强调吸气则会加速心跳。
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压力问题——先别管它是急性还是慢性、有益还是有害,而是从三个不同的时间维度来看待它。
三种压力类型:短期、中期与长期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压力与情绪的关系——相信我,这完全关乎你的情绪状态是否健康、应对能力是否良好(虽然这些通常是心理学讨论的范畴),但我们现在要从生理学这个医学教科书的角度切入,很快会回到心理学层面;不过在此之前,我希望你们先清楚区分三种时间维度的压力(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它们各自的利弊。
我们都听过压力有害的说法,看过那些吓人的对比图——左边标着'健康'的饱满大脑,右边标着'压力'的萎缩大脑(特别是掌管记忆的海马体明显缩小);研究显示压力会加剧阿尔茨海默症,诱发精神分裂症倾向者发病,导致成瘾者复吸;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反复强调压力有害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短期压力其实对我们有积极作用——压力其实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类型。
短期压力的积极效应:提升免疫力与专注力
长期压力确实有害(正如刚才提到的种种原因),但很少有人讨论短期压力的积极作用——更没人明确界定'短期'和'长期'的具体时长(是五分钟?五天?期末考试期间?还是整个毕业论文周期?);现在我要用科学数据来厘清这个混乱的概念:首先,急性压力反应其实能增强免疫系统(虽然听起来难以置信)——当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压力反应时,这套机制会激活脾脏释放杀伤细胞来吞噬病原体;肾上腺素(也就是epinephrine)的短期释放正是对抗感染的关键(这点被严重低估了);这也引出一个大家常问的技巧:通过刻意调节呼吸来激活压力反应(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短期压力带来的瞳孔放大、心跳加速、认知敏锐等变化,会启动大脑的特定区域让你进入高度专注状态(虽然视野会变窄),这种'持续时间-路径-结果'的分析模式能帮你快速评估环境并做出反应;其实这套机制进化出来就是为了应对饥荒、感染等各类威胁(无论是心理、生理还是病原体刺激),因为压力反应本质上是通用的——当我们利用这个原理时,关键在于把握肾上腺素释放的时机。
肾上腺素(Epinephrine)激活免疫杀伤细胞
肾上腺释放的肾上腺素不仅能激活脾脏等免疫器官中的杀伤细胞,还会与淋巴系统协同对抗感染——这方面最典型的研究案例就是所谓的'维姆·霍夫呼吸法'(以绰号'冰人'的荷兰冒险家维姆·霍夫命名,这位自封'敢死队员'保持着多项吉尼斯纪录,比如冰下游泳、穿短裤登乞力马扎罗山、沙漠无水穿越等);其实他创立的这套呼吸法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其基础源自更古老的'Tummo呼吸法'(现在很多人称之为'超氧呼吸法')。
循环深呼吸就是压力反应:维姆·霍夫法、Tummo与超氧呼吸
虽然呼吸练习爱好者可能会争辩说这不算真正的'超氧呼吸'(因为同时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但无论叫它维姆·霍夫法、Tummo还是超氧呼吸,本质上都是快速有意识的呼吸——也就是人为的过度换气;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你有意识地快速呼吸25个循环(鼻吸口呼,有时也用嘴呼吸),大约15-20次后就会感到异常清醒(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引发恐慌发作),这种反应源于横膈膜快速运动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肾上腺素;维姆被称为'冰人'正是因为他发现这种呼吸模式配合冷水浴(冷水也是压力源)能激发肾上腺素分泌——无论是刻意进行25次循环呼吸、冲冷水澡还是冰浴,本质上都是在模拟压力反应,而释放的肾上腺素能有效抵御感染(这点已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证实:受试者注射模拟感染的细菌内毒素后,进行特定呼吸训练的那组人几乎没出现发烧、恶心等症状);具体操作是:25-30次深呼吸后屏息15秒,重复3-4轮后最后深吸气屏息(但切记绝对不要在靠近水域的地方练习,已有因'浅水昏厥'致死的案例,青光眼患者也不宜屏息),这套方法通过激发短期压力反应(即急性压力反应)来对抗各类应激源——就像身体被割伤时自动启动的防御机制一样。
短期炎症有益论
当你在森林徒步受伤时,身体会立即启动炎症反应——虽然人们总说炎症有害(比如导致阿尔茨海默症),但其实红肿发炎的过程会召集巨噬细胞(如果是神经组织则是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救护车'赶赴现场清理创伤;短期来看,这种看似可怕的炎症反应其实大有益处:它既能标记受损组织,又能激活全身修复机制;所以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压力峰值(无论是赶 deadline 的轻度压力还是更强烈的反应),反而能增强抗感染能力、加速伤口愈合——这就是压力反应的积极面。
拖延症与自制促智剂
这种压力感其实正是拖延症的关键——总有人问我怎么克服拖延,其实答案在于理解你正在自我施加压力(因为压力就像一种强效促智药物);人们常问什么是最强促智剂?其实就是压力本身:对失败的担忧、对成功的渴望、截止期限的迫近,那种'天啊再不行动就完了'的紧迫感,才是你能找到的最佳认知增强剂(当然得配合优质睡眠,不过睡眠专题我们之前已经讨论整整一个月了,这里就不赘述)。
短期压力确实有益,但关键在于当你不需要时能够及时关闭这种压力反应——让我们明确一下短期(急性)压力反应与抗感染能力的关系: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放松反而可能致病
当我们长时间工作、照顾亲人或持续处于压力状态后终于放松下来,比如去度假想着'总算能休息了',结果反而生病了——这是因为肾上腺素水平骤降导致免疫系统也跟着崩溃;所以请记住这个关键点:具体时间因人而异(有人非要问精确到几小时),但有个简单判断标准——当你开始持续失眠(关于睡眠问题可以参考往期节目),就说明急性压力已经转为慢性压力了;我这辈子有很多愿望,但今天最想传递的理念是:从孩童到成年,我们终生都需要学会关闭压力反应,比如用生理性叹息法;既然我们能通过冰浴、冷水澡或Tummo呼吸法(也就是维姆·霍夫呼吸法)主动激活压力系统,那就更要学会踩刹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