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导读|Vol. 你越抵抗,就越持续

周刊导读|Vol. 你越抵抗,就越持续

本期关键词为脱困与进化,强调自我了解和正确方向的重要性。探讨神经可塑性和自律神经系统的作用,提供如何进行艰难谈话的建议,分析自尊的内涵,讨论精英教育的缺陷,以及技能堆叠法则的应用。

作者

开纳路编辑部

作者

开纳路编辑部

出版时间

2025年6月22日

原文链接

https://archive.nytimes.com/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4/06/13/no-clocking-out/

Jun 3, 2025

卷首语

首先,感谢上周对周策展内容进行反馈的朋友,大家的反馈我们真的会逐个阅读。我们也非常重视大家为我们打的每一个分数。

81 期策展内容整体 NPS 评分为 8 分。拜托各位在阅读后随手对周策展打个分,我们后续会定期公布上期评分数据。争取让策展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点此即可对上期内容进行评分。

关键词|脱困&进化

本期的关键词是脱困和进化。脱困的前提是充分的自我了解,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恐惧。进化的前提是找准方向发对力。

以下几篇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摆脱困境有所帮助。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本文涉及神经科学等专业领域,非常硬核,除了专业科普外,我标记两个我看到的重点概念:「神经可塑性」「自律神经系统」。

神经可塑性是大脑改变自己的能力,自律神经系统是控制身体紧张或放松的系统。自律神经系统通过调节身体状态,间接影响神经可塑性的触发和实现。

神经可塑性

  1. *神经可塑性,**也就是大脑根据经验重塑自己的能力。比如学新东西、改掉坏习惯、甚至从脑损伤中恢复,都依赖神经可塑性。

  2. 如何触发神经可塑性?

  • 专注和警觉:当你特别专注时,大脑会释放两种化学物质(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帮你记住重要的东西。

  • 学习新东西:比如学一门语言、练一个新技能,只要你专注,大脑就会开始改变。

  1. *神经可塑性主要在睡觉和深度休息时发生;**白天学的东西,晚上睡觉时大脑会重新整理和加强。深度休息(比如冥想)也能帮大脑巩固记忆。

  2. 怎么最大化神经可塑性?

  • 每天至少专注学习90分钟,然后休息20分钟。

  • 睡够觉,尤其是深度睡眠,能帮你记住更多东西。

  • 学习后做点放松的事,比如冥想或深呼吸,能帮大脑巩固学习内容。

  • 多运动、冥想,能让你心情更好,学得更快。

  • 通过练习,增强自控力,减少冲动行为。

自律神经系统

  1. 自律神经系统是控制身体“自动功能”的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紧张、警觉)和副交感神经(放松、恢复)。

  2. 在专注学习或面对挑战时,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释放肾上腺素,触发神经可塑性。

  3. 在睡眠或深度休息时,副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帮助大脑巩固记忆和重组神经元连接,完成神经可塑性。

  4. 这两者共同影响身体的状态,保持平衡是高效学习的关键。

自律神经系统的两个部分和 创造力不是天赋,而是一种做事方式 中提到的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完美呼应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补充阅读。

如何进行艰难的谈话

作为管理者,总有些工作谈话是难以启齿,但又不得不进行的。本篇访谈针对“如何进行困难谈话”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首先,要厘清“困难对话”的正确含义。

  1. 困难对话之所以困难,往往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们过多的负面意义。我们担心对方的反应,害怕让他们感到难过或生气。

  2. 但困难对话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可能性、启示,甚至是自由和快乐。这需要我们挖掘对话背后的其他可能性;比如,离婚谈话就是一个很艰难的对话,但是离婚可能对两个不合适的人来说也是好事;

在开启此类谈话前,要抱有正确的初心——希望能帮对方做的更好。

访谈中提供了一些开启困难对话的典型脚本:

反馈类:

  • 开场白: “我想和你谈谈我从你的同事那里听到的关于你们合作方式的一些事情。”

  • 强调客观事实和期望:“我们都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任务,并与团队保持沟通,但我观察到……”

  • 给出具体建议和改进方向:“我希望你能参考这些优秀案例,并告诉我是否需要帮助。”

  • 应对防御情绪:“我知道你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但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

  • 暂停对话:“我感觉你情绪有点激动,也许我们需要暂停一下,稍后再继续谈。”

拒绝类:

  • 开门见山:“我知道你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但我想告诉你,我们决定……”

  • 解释原因:“我们经过慎重考虑,认为目前需要一位具备更丰富经验的候选人……”

  • 给予希望:“我相信你在这里仍然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我会继续帮助你提升技能……”

分手类:

  • 事先沟通:“我已经多次和你谈过这些问题,但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 明确告知:“我们需要在30天内看到改变,否则我们将不得不……”

  • 肯定对方价值:“我欣赏你的……,但……”

  • 正式分手:“我们已经多次谈过这个问题,你并没有做出改变,所以我们决定……”

一些额外建议:

  • 多给予积极的、具体的表扬;

  • 领导者的工作不是让员工开心,而是推动团队取得成果,打造赢的文化。

  • 与联合创始人进行深入沟通,例如价值观、公司愿景、冲突处理方式等,避免后期出现重大分歧。

关于“如何进行高效会议”,访谈者也提供了非常具体且有效的建议。

在每次会议结束时,请自问三个问题:

  • 我们决定了什么?

  • 谁需要在何时完成什么?

  • 还有谁需要知道?

要将以上三个问题融入会议流程,预留足够时间进行讨论。并且,一定要指定专人负责会议记录和跟进。

(本文内容很丰富,总结并未涵盖全部内容,大家感兴趣可直接阅读原文。)

论自尊

Joan Didion

“自尊”是一个很常用的形容词。但到底什么是自尊?

本文作者 Joan Didion 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偶像级著名作家,它以优雅的文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本文推荐看中英文对照版,因为英文原文真的很有节奏韵律)

  • *自尊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认识,也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真正的自尊并不依赖于外界的认可或外在的成功;

缺乏自尊的表现:

  1. 没自尊的人会把自己关起来,既不会爱别人,也不会对别人冷漠;

  2. 没自尊的人会看不起那些和他们混在一起的人,觉得这些人没眼光。

  3. 没自尊的人会拼命讨好别人,试图满足别人对他们的错误期待。

自尊的表现:

  1. 有自尊的人可以分辨是非,懂得如何爱别人,也能在甜言蜜语前保持冷静;

  2. 有自尊的人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

  3. 有自尊的人可以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独立;

作者在原文中没有提到培养自尊的方法,我简单的提炼总结一下:

  1. 要诚实地面对自己,不逃避错误或弱点。

  2. 要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

  3. 将自尊与外在荣誉严格区分开;

  4. 克服恐惧和疑虑,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权衡短期舒适与长远利益。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位作家,可以读此内容:Joan Didion :酷的尽头 是冷静

我在困境中发现了什么

心理陷入困境就好比身体陷入沼泽之中。沼泽一眼望不到边,挣扎越多,陷得越深。作者认为陷入沼泽无法脱困的核心原因有三个:

  1. 启动能量不足;也就会进入宕机摆烂模式;

  2. 挣扎错了方向;努力越多,困境越多;

  3. 作茧自缚,画地为牢;自己制造了不存在的困境,导致心理上的困扰。

作者认为要想摆脱困境,首先要识别出困境的模式,并试图给它命名,以便后续出现同样情况后可以辨认。作者列举了几种自己命名的困境:

  1. 擦边球(Gutterballing)问题:在错误的方向上表现出色。比如,为了取悦他人而参与不感兴趣的项目。

  2. 等待头奖(Waiting for Jackpot);一直等待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拒绝接受任何有缺点的选择。

  3. 拒绝龙(Declining the Dragon);害怕采取勇敢的行动,错过了成长的机会。

  4. 平庸陷阱(Mediocrity Trap);处于不好不坏的境地,无法激发足够的动力来改变。比如,一直对工作不满,但从未达到足以促使他们离开的程度。

  5. 抚摸问题(Stroking the Problem);过度思考问题,而不是采取行动解决。

  6. 责怪上帝(Blaming God):将困境归咎于无法改变的外部因素。

  7. 文凭问题 vs. 刷牙问题(Diploma Problems vs. Toothbrushing Problems);有些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文凭问题),而有些问题需要持续努力(刷牙问题)。比如,作者曾认为健康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后来意识到需要持续的努力。

  8. 幻想蜕变(Fantastical Metamorphoses);期待未来自己会突然改变,而不采取实际行动。

  9. 傀儡术(Puppeteering);试图通过控制他人来解决问题。

  10. 超级监控(Super Surveillance);过度关注世界上的问题,导致自己陷入困境。比如,作者在特朗普执政期间过度关注新闻,导致心理压力。

  11. 刺猬化(Hedgehogging);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即使这些建议对自己有益。

  12. 个人问题成长射线(Personal Problems Growth Ray);将自己的问题放大,而忽视他人的问题。

  13. 沉迷于微小预测(Obsessing Over Tiny Predictors):过度关注微小的细节,而忽视了更大的问题。

  14. 永不满足(Satisfaction is Impossible):在生活中永远无法获得满足感。

精英教育的缺陷

本文作者是美国前耶鲁大学的教授 William Deresiewicz,本文发表于 2008 年,后扩充为《优秀的绵羊》一书。17 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我认为本文依然有再回顾的价值。

作者认为精英教育有以下几大弊端:

  1. 精英教育虽然能带来很多机会,但也让人失去了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甚至让人变得自大和封闭。

  2. 名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相似的背景,缺乏真正的多样性。用我们流行的话讲就是:寒门难出贵子;

  3. 精英教育为学生和家长塑造了虚假的自我价值,即一种虚假的叙事。“上了好大学,就有好工作。”这句话就是虚假叙事的极致体现。

  4. 名校学生容易产生“我理应得到更多”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首先,这是一种极度自私的心态。其次,这会让学生只关注高薪职业,忽略了那些可能真正适合他们的、有意义的工作。

  5. 精英教育培养的是“成功者”,而不是“思想家”。学生更关注如何取得好成绩和找到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的思想探索。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智主义。

  6. 精英教育让学生失去了独处和反思的能力,因为大家都在为了竞争进行强迫性社交;

最近,有一篇俞敏洪与王金战的对谈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但更本土化一些:老俞闲话丨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技能堆叠法则

与其在一件事情上努力做到最好,不如在两件或更多事情上努力做到非常好。 —— Scott Adams

技能堆叠法则,其实很好理解。但我们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

如果你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有两条路可以走:

  1.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但是这很难;

  2. 在两件或两件事以上做的比较出色(前 25%);这其实相对简单;

把两件或两件以上排前 25%的技能组合在一起,就能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打败 90% 的人。比如:出色的绘画能力(前 25%)+优秀的幽默技巧(前 25%)= 好连环画(前 10%)

当然,这个技能组合最好要有一定的筛选;它们最好是那些不容易搭配在一起,但又能很好互补的技能。比如,写代码和公开表达。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迷茫的朋友也可以根据此法则思考思考自己要打造的技能组合是什么。


卷首语

首先,感谢上周对周策展内容进行反馈的朋友,大家的反馈我们真的会逐个阅读。我们也非常重视大家为我们打的每一个分数。

81 期策展内容整体 NPS 评分为 8 分。拜托各位在阅读后随手对周策展打个分,我们后续会定期公布上期评分数据。争取让策展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点此即可对上期内容进行评分。

关键词|脱困&进化

本期的关键词是脱困和进化。脱困的前提是充分的自我了解,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理,我们的恐惧。进化的前提是找准方向发对力。

以下几篇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摆脱困境有所帮助。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本文涉及神经科学等专业领域,非常硬核,除了专业科普外,我标记两个我看到的重点概念:「神经可塑性」「自律神经系统」。

神经可塑性是大脑改变自己的能力,自律神经系统是控制身体紧张或放松的系统。自律神经系统通过调节身体状态,间接影响神经可塑性的触发和实现。

神经可塑性

  1. *神经可塑性,**也就是大脑根据经验重塑自己的能力。比如学新东西、改掉坏习惯、甚至从脑损伤中恢复,都依赖神经可塑性。

  2. 如何触发神经可塑性?

  • 专注和警觉:当你特别专注时,大脑会释放两种化学物质(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帮你记住重要的东西。

  • 学习新东西:比如学一门语言、练一个新技能,只要你专注,大脑就会开始改变。

  1. *神经可塑性主要在睡觉和深度休息时发生;**白天学的东西,晚上睡觉时大脑会重新整理和加强。深度休息(比如冥想)也能帮大脑巩固记忆。

  2. 怎么最大化神经可塑性?

  • 每天至少专注学习90分钟,然后休息20分钟。

  • 睡够觉,尤其是深度睡眠,能帮你记住更多东西。

  • 学习后做点放松的事,比如冥想或深呼吸,能帮大脑巩固学习内容。

  • 多运动、冥想,能让你心情更好,学得更快。

  • 通过练习,增强自控力,减少冲动行为。

自律神经系统

  1. 自律神经系统是控制身体“自动功能”的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紧张、警觉)和副交感神经(放松、恢复)。

  2. 在专注学习或面对挑战时,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释放肾上腺素,触发神经可塑性。

  3. 在睡眠或深度休息时,副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帮助大脑巩固记忆和重组神经元连接,完成神经可塑性。

  4. 这两者共同影响身体的状态,保持平衡是高效学习的关键。

自律神经系统的两个部分和 创造力不是天赋,而是一种做事方式 中提到的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完美呼应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补充阅读。

如何进行艰难的谈话

作为管理者,总有些工作谈话是难以启齿,但又不得不进行的。本篇访谈针对“如何进行困难谈话”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首先,要厘清“困难对话”的正确含义。

  1. 困难对话之所以困难,往往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们过多的负面意义。我们担心对方的反应,害怕让他们感到难过或生气。

  2. 但困难对话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可能性、启示,甚至是自由和快乐。这需要我们挖掘对话背后的其他可能性;比如,离婚谈话就是一个很艰难的对话,但是离婚可能对两个不合适的人来说也是好事;

在开启此类谈话前,要抱有正确的初心——希望能帮对方做的更好。

访谈中提供了一些开启困难对话的典型脚本:

反馈类:

  • 开场白: “我想和你谈谈我从你的同事那里听到的关于你们合作方式的一些事情。”

  • 强调客观事实和期望:“我们都希望你能按时完成任务,并与团队保持沟通,但我观察到……”

  • 给出具体建议和改进方向:“我希望你能参考这些优秀案例,并告诉我是否需要帮助。”

  • 应对防御情绪:“我知道你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但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

  • 暂停对话:“我感觉你情绪有点激动,也许我们需要暂停一下,稍后再继续谈。”

拒绝类:

  • 开门见山:“我知道你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但我想告诉你,我们决定……”

  • 解释原因:“我们经过慎重考虑,认为目前需要一位具备更丰富经验的候选人……”

  • 给予希望:“我相信你在这里仍然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我会继续帮助你提升技能……”

分手类:

  • 事先沟通:“我已经多次和你谈过这些问题,但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 明确告知:“我们需要在30天内看到改变,否则我们将不得不……”

  • 肯定对方价值:“我欣赏你的……,但……”

  • 正式分手:“我们已经多次谈过这个问题,你并没有做出改变,所以我们决定……”

一些额外建议:

  • 多给予积极的、具体的表扬;

  • 领导者的工作不是让员工开心,而是推动团队取得成果,打造赢的文化。

  • 与联合创始人进行深入沟通,例如价值观、公司愿景、冲突处理方式等,避免后期出现重大分歧。

关于“如何进行高效会议”,访谈者也提供了非常具体且有效的建议。

在每次会议结束时,请自问三个问题:

  • 我们决定了什么?

  • 谁需要在何时完成什么?

  • 还有谁需要知道?

要将以上三个问题融入会议流程,预留足够时间进行讨论。并且,一定要指定专人负责会议记录和跟进。

(本文内容很丰富,总结并未涵盖全部内容,大家感兴趣可直接阅读原文。)

论自尊

Joan Didion

“自尊”是一个很常用的形容词。但到底什么是自尊?

本文作者 Joan Didion 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偶像级著名作家,它以优雅的文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本文推荐看中英文对照版,因为英文原文真的很有节奏韵律)

  • *自尊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认识,也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真正的自尊并不依赖于外界的认可或外在的成功;

缺乏自尊的表现:

  1. 没自尊的人会把自己关起来,既不会爱别人,也不会对别人冷漠;

  2. 没自尊的人会看不起那些和他们混在一起的人,觉得这些人没眼光。

  3. 没自尊的人会拼命讨好别人,试图满足别人对他们的错误期待。

自尊的表现:

  1. 有自尊的人可以分辨是非,懂得如何爱别人,也能在甜言蜜语前保持冷静;

  2. 有自尊的人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

  3. 有自尊的人可以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独立;

作者在原文中没有提到培养自尊的方法,我简单的提炼总结一下:

  1. 要诚实地面对自己,不逃避错误或弱点。

  2. 要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

  3. 将自尊与外在荣誉严格区分开;

  4. 克服恐惧和疑虑,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权衡短期舒适与长远利益。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位作家,可以读此内容:Joan Didion :酷的尽头 是冷静

我在困境中发现了什么

心理陷入困境就好比身体陷入沼泽之中。沼泽一眼望不到边,挣扎越多,陷得越深。作者认为陷入沼泽无法脱困的核心原因有三个:

  1. 启动能量不足;也就会进入宕机摆烂模式;

  2. 挣扎错了方向;努力越多,困境越多;

  3. 作茧自缚,画地为牢;自己制造了不存在的困境,导致心理上的困扰。

作者认为要想摆脱困境,首先要识别出困境的模式,并试图给它命名,以便后续出现同样情况后可以辨认。作者列举了几种自己命名的困境:

  1. 擦边球(Gutterballing)问题:在错误的方向上表现出色。比如,为了取悦他人而参与不感兴趣的项目。

  2. 等待头奖(Waiting for Jackpot);一直等待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拒绝接受任何有缺点的选择。

  3. 拒绝龙(Declining the Dragon);害怕采取勇敢的行动,错过了成长的机会。

  4. 平庸陷阱(Mediocrity Trap);处于不好不坏的境地,无法激发足够的动力来改变。比如,一直对工作不满,但从未达到足以促使他们离开的程度。

  5. 抚摸问题(Stroking the Problem);过度思考问题,而不是采取行动解决。

  6. 责怪上帝(Blaming God):将困境归咎于无法改变的外部因素。

  7. 文凭问题 vs. 刷牙问题(Diploma Problems vs. Toothbrushing Problems);有些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文凭问题),而有些问题需要持续努力(刷牙问题)。比如,作者曾认为健康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后来意识到需要持续的努力。

  8. 幻想蜕变(Fantastical Metamorphoses);期待未来自己会突然改变,而不采取实际行动。

  9. 傀儡术(Puppeteering);试图通过控制他人来解决问题。

  10. 超级监控(Super Surveillance);过度关注世界上的问题,导致自己陷入困境。比如,作者在特朗普执政期间过度关注新闻,导致心理压力。

  11. 刺猬化(Hedgehogging);拒绝接受他人的建议,即使这些建议对自己有益。

  12. 个人问题成长射线(Personal Problems Growth Ray);将自己的问题放大,而忽视他人的问题。

  13. 沉迷于微小预测(Obsessing Over Tiny Predictors):过度关注微小的细节,而忽视了更大的问题。

  14. 永不满足(Satisfaction is Impossible):在生活中永远无法获得满足感。

精英教育的缺陷

本文作者是美国前耶鲁大学的教授 William Deresiewicz,本文发表于 2008 年,后扩充为《优秀的绵羊》一书。17 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我认为本文依然有再回顾的价值。

作者认为精英教育有以下几大弊端:

  1. 精英教育虽然能带来很多机会,但也让人失去了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甚至让人变得自大和封闭。

  2. 名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相似的背景,缺乏真正的多样性。用我们流行的话讲就是:寒门难出贵子;

  3. 精英教育为学生和家长塑造了虚假的自我价值,即一种虚假的叙事。“上了好大学,就有好工作。”这句话就是虚假叙事的极致体现。

  4. 名校学生容易产生“我理应得到更多”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首先,这是一种极度自私的心态。其次,这会让学生只关注高薪职业,忽略了那些可能真正适合他们的、有意义的工作。

  5. 精英教育培养的是“成功者”,而不是“思想家”。学生更关注如何取得好成绩和找到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的思想探索。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智主义。

  6. 精英教育让学生失去了独处和反思的能力,因为大家都在为了竞争进行强迫性社交;

最近,有一篇俞敏洪与王金战的对谈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但更本土化一些:老俞闲话丨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技能堆叠法则

与其在一件事情上努力做到最好,不如在两件或更多事情上努力做到非常好。 —— Scott Adams

技能堆叠法则,其实很好理解。但我们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

如果你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有两条路可以走:

  1.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但是这很难;

  2. 在两件或两件事以上做的比较出色(前 25%);这其实相对简单;

把两件或两件以上排前 25%的技能组合在一起,就能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打败 90% 的人。比如:出色的绘画能力(前 25%)+优秀的幽默技巧(前 25%)= 好连环画(前 10%)

当然,这个技能组合最好要有一定的筛选;它们最好是那些不容易搭配在一起,但又能很好互补的技能。比如,写代码和公开表达。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迷茫的朋友也可以根据此法则思考思考自己要打造的技能组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