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阿加西教授的实验室岁月
作者回忆与阿加西教授的实验室经历,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和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一条石鲈鱼,逐渐领悟到生物学研究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作者
Samuel H. Scudder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28日
原文链接
https://archive.nytimes.com/opinionator.blogs.nytimes.com/2014/06/13/no-clocking-out/
十五年前,我走进阿加西教授的实验室,告诉他我已经在科学学院注册,打算主修博物学。
他问了我几个问题: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过去有没有相关背景?将来打算如何运用所学?最后,他目光灼灼地问道:“你有没有特别想研究的方向?”
我屏息答道:“我希望在动物学各领域都打下扎实基础,但最想深入研究昆虫。”
“你想什么时候开始?”他问。
“现在。”我答道。
他听了很高兴,干脆地说:“很好!”随即从架子上拿下一个大玻璃瓶,里面泡着一条浸在泛黄酒精中的鱼。“拿着这条鱼,” 他说,“仔细看,我们叫它石鲈。一会儿我要问你都看到了什么。”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不一会儿又折回来,仔细叮嘱我该怎么照看这个“研究对象”。
"连标本都照料不好的人," 他语气笃定,"不配成为博物学家。"
我得把鱼放在一个锡盘里,不时用瓶中的酒精润湿鱼身,每次用完都要把瓶塞塞紧。那时候还没有磨砂玻璃塞和漂亮的展览瓶,所有老学生都记得那些没有瓶颈的大玻璃瓶:瓶塞沾满蜡渍,早被虫蛀得破破烂烂,瓶身也落满了地窖的灰尘。
昆虫学相对来说“干净”多了。但教授那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瓶底捞鱼的举动,实在令人钦佩,也令人不好意思讲究太多。尽管那瓶酒精散发出一种“古老而腥臭”的气味,在这神圣的实验室里,我也不敢露出半点嫌恶,只能硬着头皮把它当成清水来对待。
不过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有点失望——对一个狂热的昆虫爱好者来说,盯着一条死鱼看,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致。更糟的是,回到家后,那股腥气像附骨之疽,无论喷多少古龙水也盖不住,把家里人都熏得皱起了眉头。
十分钟内,我自认已穷尽这条鱼的所有细节,便起身寻找教授 —— 却发现他已离开博物馆。我在上层展厅逗留在奇珍异兽标本前多时,待返回时,盘中的鱼早已干透。我慌忙将酒精泼向鱼身,仿佛在抢救晕厥的生灵,目不转睛盼着它恢复湿漉漉的常态。这场小慌乱过后,只剩再度凝视这位沉默的 "伙伴"。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过去,这鱼愈显狰狞可怖。我将它翻来覆去:正面观之面目可憎,背面、底面、顶面、侧面乃至四分之三视图 —— 皆如鬼魅。临近正午时,我终于说服自己需要进食,便如释重负地将鱼小心翼翼放回瓶中,偷得一小时喘息。
午饭后归来,听闻阿加西教授曾短暂来过博物馆,却又离去,数小时内不会返回。同学们皆埋首忙碌,无暇闲聊。我缓缓取出那条丑鱼,怀着破釜沉舟的心情再度观察。教授禁止使用任何工具,连放大镜也不行 —— 我能依靠的唯有双手、双眼与这条鱼,研究条件堪称简陋。我将手指探入鱼喉,感受利齿的锋利;数了几排鳞片后,忽觉此举荒谬至极。忽然灵光乍现:何不画下这条鱼?动笔之际,竟惊讶地发现了诸多此前忽略的细节。恰在此时,教授回来了。
"这就对了," 他赞许道,"铅笔是最敏锐的眼睛。我还很高兴地看到,你懂得保持标本湿润,瓶塞也封得很严实。"
这番鼓励后,他追问:"那么,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他专注倾听我结结巴巴地描述那些尚叫不出名字的部位:带流苏的鳃弓、可活动的鳃盖,头部的细孔、肉质唇瓣与无睑的眼睛,侧线、棘鳍与分叉尾鳍,扁平而微拱的鱼身。我话音刚落,他仍面露期待之色,继而露出失望神情:"你观察得还不够仔细!" 他语气骤然严肃,"连这动物最显著的特征都没注意到 —— 它就像鱼本身一样清晰可见!再看,仔细看!" 说罢便留我在懊恼中煎熬。
我既羞愤又难堪 —— 还要对着这条倒霉鱼耗下去!但此刻我下定决心沉下心来,竟接连有了新发现,这才明白教授的批评何其精准。下午时光飞逝,暮色四合时,教授忽然发问:"现在看清了吗?"
"没有," 我如实答道,"但我清楚意识到自己先前有多盲目。"
"这也算进步," 他认真道,"但现在不必急着说。收好鱼回家吧,或许明早能给出更好的答案。记住 —— 明天考你时,不准先看鱼。"
这要求令我倍感煎熬。不仅要彻夜琢磨那条鱼 —— 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推测那个 "显而易见却未被察觉" 的特征究竟为何;更要在不复习的前提下,次日精准复述所有观察结果。偏偏我记性欠佳,只能沿着查尔斯河心神不宁地踱步回家,满脑子都是这两个棘手难题。
次日清晨,教授热忱的问候让我稍感宽慰 —— 这位学者似乎比我更急切地盼着我亲自揭开真相。
"您是否指," 我试探着问,"这条鱼身体两侧对称,器官成对分布?"
他难掩欣喜的 "正是!正是!" 让昨夜的辗转反侧都有了意义。他一如既往兴致盎然地阐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后,我才敢询问下一步任务。
"继续观察你的鱼!" 他说罢再度离去,留我独自探索。一个多小时后他归来,倾听我列出的新发现。
"很好,很好!" 他连声称赞,"但还不够 —— 接着观察。" 整整三日,那条鱼占据了我的全部视野,他禁止我分心旁骛,亦不准使用任何辅助工具。"观察,观察,再观察。" 成了他的口头禅。
这是我生平接受过的最佳昆虫学训练 —— 其影响渗透于此后每项研究的细节之中;这是教授留给我的无价遗产,正如他留给无数学子的那样:无法用金钱衡量,亦永远不会舍弃。
一年后,我们几人在博物馆黑板上信手涂鸦解闷,笔下尽是奇形怪状的生物:腾跃的海星、搏斗的青蛙、九头蠕虫、倒立撑伞的庄严龙虾,还有咧嘴瞪眼的怪诞鱼类。教授不久后走进来,竟与我们一同看得津津有味 —— 他首先注意到的仍是那些鱼。
"全是石鲈科鱼类," 他笑道,"定是某某先生的大作。"
所言不虚;直至今日,每当我提笔绘鱼,笔下浮现的始终是石鲈的轮廓。
第四日,同科的第二条鱼被置于第一条旁,教授命我指出二者异同;随后第三条、第四条相继登场,直至整个石鲈科家族在我面前陈列,瓶瓶罐罐铺满桌面与书架。曾经刺鼻的腥味竟化作宜人的气息 —— 时至今日,瞥见某个六英寸长、虫蛀斑驳的旧瓶塞,仍能唤起满溢的芬芳回忆。
就这样,我们逐一研习整个石鲈科类群。无论是解剖内脏、制作骨骼标本,还是记录各部位特征,阿加西兹在传授 "观察事实并系统整理" 方法的同时,始终敦促我们切勿止步于此。
"事实本是死物," 他常言,"唯有与普遍规律相连,方能彰显价值。"
八个月后,我几乎是恋恋不舍地告别这些 "鱼类朋友",重归昆虫研究;但这段 "跨界" 经历所赋予我的,远比后来多年专注于钟爱的类群所获更珍贵。
与阿加西教授的实验室岁月
作者回忆与阿加西教授的实验室经历,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和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一条石鲈鱼,逐渐领悟到生物学研究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作者
Samuel H. Scudder
出版时间
2025年7月28日
原文链接
Jun 3, 2025
十五年前,我走进阿加西教授的实验室,告诉他我已经在科学学院注册,打算主修博物学。
他问了我几个问题: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过去有没有相关背景?将来打算如何运用所学?最后,他目光灼灼地问道:“你有没有特别想研究的方向?”
我屏息答道:“我希望在动物学各领域都打下扎实基础,但最想深入研究昆虫。”
“你想什么时候开始?”他问。
“现在。”我答道。
他听了很高兴,干脆地说:“很好!”随即从架子上拿下一个大玻璃瓶,里面泡着一条浸在泛黄酒精中的鱼。“拿着这条鱼,” 他说,“仔细看,我们叫它石鲈。一会儿我要问你都看到了什么。”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不一会儿又折回来,仔细叮嘱我该怎么照看这个“研究对象”。
"连标本都照料不好的人," 他语气笃定,"不配成为博物学家。"
我得把鱼放在一个锡盘里,不时用瓶中的酒精润湿鱼身,每次用完都要把瓶塞塞紧。那时候还没有磨砂玻璃塞和漂亮的展览瓶,所有老学生都记得那些没有瓶颈的大玻璃瓶:瓶塞沾满蜡渍,早被虫蛀得破破烂烂,瓶身也落满了地窖的灰尘。
昆虫学相对来说“干净”多了。但教授那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瓶底捞鱼的举动,实在令人钦佩,也令人不好意思讲究太多。尽管那瓶酒精散发出一种“古老而腥臭”的气味,在这神圣的实验室里,我也不敢露出半点嫌恶,只能硬着头皮把它当成清水来对待。
不过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有点失望——对一个狂热的昆虫爱好者来说,盯着一条死鱼看,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致。更糟的是,回到家后,那股腥气像附骨之疽,无论喷多少古龙水也盖不住,把家里人都熏得皱起了眉头。
十分钟内,我自认已穷尽这条鱼的所有细节,便起身寻找教授 —— 却发现他已离开博物馆。我在上层展厅逗留在奇珍异兽标本前多时,待返回时,盘中的鱼早已干透。我慌忙将酒精泼向鱼身,仿佛在抢救晕厥的生灵,目不转睛盼着它恢复湿漉漉的常态。这场小慌乱过后,只剩再度凝视这位沉默的 "伙伴"。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过去,这鱼愈显狰狞可怖。我将它翻来覆去:正面观之面目可憎,背面、底面、顶面、侧面乃至四分之三视图 —— 皆如鬼魅。临近正午时,我终于说服自己需要进食,便如释重负地将鱼小心翼翼放回瓶中,偷得一小时喘息。
午饭后归来,听闻阿加西教授曾短暂来过博物馆,却又离去,数小时内不会返回。同学们皆埋首忙碌,无暇闲聊。我缓缓取出那条丑鱼,怀着破釜沉舟的心情再度观察。教授禁止使用任何工具,连放大镜也不行 —— 我能依靠的唯有双手、双眼与这条鱼,研究条件堪称简陋。我将手指探入鱼喉,感受利齿的锋利;数了几排鳞片后,忽觉此举荒谬至极。忽然灵光乍现:何不画下这条鱼?动笔之际,竟惊讶地发现了诸多此前忽略的细节。恰在此时,教授回来了。
"这就对了," 他赞许道,"铅笔是最敏锐的眼睛。我还很高兴地看到,你懂得保持标本湿润,瓶塞也封得很严实。"
这番鼓励后,他追问:"那么,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他专注倾听我结结巴巴地描述那些尚叫不出名字的部位:带流苏的鳃弓、可活动的鳃盖,头部的细孔、肉质唇瓣与无睑的眼睛,侧线、棘鳍与分叉尾鳍,扁平而微拱的鱼身。我话音刚落,他仍面露期待之色,继而露出失望神情:"你观察得还不够仔细!" 他语气骤然严肃,"连这动物最显著的特征都没注意到 —— 它就像鱼本身一样清晰可见!再看,仔细看!" 说罢便留我在懊恼中煎熬。
我既羞愤又难堪 —— 还要对着这条倒霉鱼耗下去!但此刻我下定决心沉下心来,竟接连有了新发现,这才明白教授的批评何其精准。下午时光飞逝,暮色四合时,教授忽然发问:"现在看清了吗?"
"没有," 我如实答道,"但我清楚意识到自己先前有多盲目。"
"这也算进步," 他认真道,"但现在不必急着说。收好鱼回家吧,或许明早能给出更好的答案。记住 —— 明天考你时,不准先看鱼。"
这要求令我倍感煎熬。不仅要彻夜琢磨那条鱼 —— 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推测那个 "显而易见却未被察觉" 的特征究竟为何;更要在不复习的前提下,次日精准复述所有观察结果。偏偏我记性欠佳,只能沿着查尔斯河心神不宁地踱步回家,满脑子都是这两个棘手难题。
次日清晨,教授热忱的问候让我稍感宽慰 —— 这位学者似乎比我更急切地盼着我亲自揭开真相。
"您是否指," 我试探着问,"这条鱼身体两侧对称,器官成对分布?"
他难掩欣喜的 "正是!正是!" 让昨夜的辗转反侧都有了意义。他一如既往兴致盎然地阐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后,我才敢询问下一步任务。
"继续观察你的鱼!" 他说罢再度离去,留我独自探索。一个多小时后他归来,倾听我列出的新发现。
"很好,很好!" 他连声称赞,"但还不够 —— 接着观察。" 整整三日,那条鱼占据了我的全部视野,他禁止我分心旁骛,亦不准使用任何辅助工具。"观察,观察,再观察。" 成了他的口头禅。
这是我生平接受过的最佳昆虫学训练 —— 其影响渗透于此后每项研究的细节之中;这是教授留给我的无价遗产,正如他留给无数学子的那样:无法用金钱衡量,亦永远不会舍弃。
一年后,我们几人在博物馆黑板上信手涂鸦解闷,笔下尽是奇形怪状的生物:腾跃的海星、搏斗的青蛙、九头蠕虫、倒立撑伞的庄严龙虾,还有咧嘴瞪眼的怪诞鱼类。教授不久后走进来,竟与我们一同看得津津有味 —— 他首先注意到的仍是那些鱼。
"全是石鲈科鱼类," 他笑道,"定是某某先生的大作。"
所言不虚;直至今日,每当我提笔绘鱼,笔下浮现的始终是石鲈的轮廓。
第四日,同科的第二条鱼被置于第一条旁,教授命我指出二者异同;随后第三条、第四条相继登场,直至整个石鲈科家族在我面前陈列,瓶瓶罐罐铺满桌面与书架。曾经刺鼻的腥味竟化作宜人的气息 —— 时至今日,瞥见某个六英寸长、虫蛀斑驳的旧瓶塞,仍能唤起满溢的芬芳回忆。
就这样,我们逐一研习整个石鲈科类群。无论是解剖内脏、制作骨骼标本,还是记录各部位特征,阿加西兹在传授 "观察事实并系统整理" 方法的同时,始终敦促我们切勿止步于此。
"事实本是死物," 他常言,"唯有与普遍规律相连,方能彰显价值。"
八个月后,我几乎是恋恋不舍地告别这些 "鱼类朋友",重归昆虫研究;但这段 "跨界" 经历所赋予我的,远比后来多年专注于钟爱的类群所获更珍贵。
